我在第二故鄉——松陽安居樂業之時,卻時常想起生活中一段難忘的往事。那就是令我夢魂縈懷的家鄉小鎮——縉雲縣新建鎮。
我雖然出生在外婆的小山灣里,卻在小鎮生活了六年。在這期間,我讀完了中學。對於故鄉小鎮,我的印象較深。一條大溪橫貫鎮中。兩座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條從縣城來的公路入鎮後分開兩路。一路沿溪而走。小鎮不大,人口約一萬。人均0.5畝田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很突出。過去,居民生活困難,經濟拮据。房屋用縉雲特有的條石經能工巧匠疊砌而成,俗稱石屋。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構成一幅條紋清晰的山水畫。
小鎮有一個響亮的稱——“中國麻鴨之鄉”。標誌性石碑豎立在金溫公路邊,引人注目。數萬鴨農、魚農遍布祖國各地。大客車直通上海、湛江、深圳、廣州。出門非常方便。他們付出的是勤勞和才智,帶回來的是財富和知識。我的弟妹都在海南島先是養鴨,後來養魚致富。他們離開家鄉十幾年,生意幹得不錯。比我這個工薪族瀟洒多了。
我喜歡小鎮的夜晚。街上人來人往,比較熱鬧。大操場旁電影院放影紅火。星如棋布的檯球桌旁吸引了一大批球迷。風味小吃香滿街坊。這裡是市民宵夜的好去處。那時,我是一個窮學生。家境困難,渴望看一場免費電影,夢想成真,難得的精神享受,像過節一樣痛快。每年大概有一兩次這樣的享受吧。
小鎮不小。有六個行政村。以鎮中心祠堂(后被火燒毀)為界。第一、二、三村為朱姓人家。第四、五、六村為樓姓人家。我家是在五村,故姓樓。村民們不安心於一隅,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紛紛外出闖世界。父母對我說:“如果考不上大學的話,也只好跟人出外闖蕩了。在家是沒有前途的。”我的身體不太健壯,體力活有點吃不消,沒辦法,只好用功讀書,希望跳出農門。於是埋頭念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升學有望,一帆風順地完成學業。
小鎮變化大快了。每次回家,我的感覺都不一樣。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喜悅之情寫滿人們的臉上。黨的致富經在小鎮人心中深深地紮根。小鎮人勤勞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更快了。
我的近鄰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那就是我的大伯。他已年逾古稀,個子矮小,臉上皺紋密布。終生未婚。除了年輕時出外做過泥瓦匠外,一直生活在小鎮上,是小鎮變遷的活見證。我的大弟經他認可過繼給他做養子,了卻了老人的一番心愿。每次回去,我都要去訪問他,與他寒暄幾句。他老了,有點麻木了。歲月之痕印在臉上和心上,對世事興趣不大。一天又一天地消磨那夕陽下的光陰。我真是睹物思情,感慨萬千。小鎮是值得我留戀的一塊熱土。現在如此,將來更是如此。故土難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