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肉粽
很小的時候每天都有位老婆婆踩着三輪車,車上放着兩個大的煤爐,煤爐上又架了兩口大鍋,鍋里沸水滾着熱騰騰的肉粽。走街串巷用閩南語喊着:“燒肉粽,燒肉粽”!“燒”字並不是強調用火在燒,而是閩南語里“熱騰騰”意思的普通話諧音。聽着是不是特別來胃口,十歲前家住在街邊的店面,所以每天婆婆註定要從俺們家門口經過,隔些日子老爸老媽就會為我和弟弟小聖買一次,一個粽子一元錢,這在十五六年前就小朋友的花費來說可是奢侈品。更喜歡寒冬被這麼溺愛,想想就來胃口,冬日裡來個熱騰騰的大肉棕,坐家門口饒有興緻地細細品嘗,看着街上的人來人往,有點曬幸福的意思,看吧,夥伴們,我在吃燒肉粽,哈哈!鄰里很多同齡人,所以呀一般一家的大人給小孩買了,其他家的小朋友註定也要鬧騰着,然後婆婆就會忙好一會兒才離開,為小朋友們一個個剪下串在繩上的肉粽。吃這燒肉粽是不要套塑料袋的,就是要雙手捧着被燙得撲騰撲騰然後打開粽葉抓着粽葉兩頭趁熱吃下去的,當然小屁孩免不了要惹些麻煩,偶爾就是有人把整個粽子翻江倒海般栽地上,那樣不好意思,你就看着大伙兒吃吧,哈哈!
不過粽子做得最好的當然還是媽媽牌的,這可是個麻煩活兒,所以呀除了端午老媽是輕易不做的。粽葉要一片片用布擦洗乾淨,力氣小了擦不幹凈,髒了包粽子當然不好,力氣大了又要搞破的,而且也可能把粽葉的清香都給磨耗殆盡。糯米呢我看媽媽都是泡上會兒功夫,然後瀝干放鍋里用油炒香,接着要炒餡料,我們家的餡料幾十年不變,哈哈,應該說味道也是幾十年始終如一的美味,廋肉、牡蠣、香菇、蘿蔔乾、蝦米按比例調好然後和拍碎了的藠頭混好,下油鍋爆炒出香味,然後再加鹽醬油等調料,炒出來的餡料在大街上都能聞得到,所以剩下的餡料媽媽就會給我們當早菜,就着白米粥,真是味美無比。餡料里還有一味就是滷蛋,可以是大的滷雞蛋鹵鴨蛋,我們家用的是鵪鶉蛋,我和弟弟喜歡因為鵪鶉蛋鹵起來吃着着實比其他蛋要香多了。包粽子時就是先一層糯米,然後擱餡料,最後再一層糯米然後就可以封起上繩纏繞,其實老家用的都不是什麼繩,是一種什麼草搓的,我也說不上,就像我們那裡菜市場買菜經常是用水稻秸稈來打包的,當然包粽子的不是稻稈。同樣的家裡的粽子最好吃的也是剛出鍋的,因為不像買的一次只能吃一個,所以呀一次都是剪兩三個,小聖還喜歡把它們都放到大碗里,用勺子剜着吃。汗滴滴,我才不喜歡這樣呢,就要就着粽葉的香味吃才有味道呀,哈哈!小時候只有端午節媽媽才會包粽子,不過在我們上大學之後就沒在家裡過過端午節,所以每次端午媽媽都要存些粽葉,在我們回家那天早早起床,把所有東西備好,其實是把粽子都包好了,就等我們到家下鍋煮瞭然后很快就能吃上熱騰騰的粽子了!外邊呆久了越發覺得家裡的肉粽那才是人間美味,在學校里雖然有店鋪賣肉粽,不過那算什麼肉粽中間就一小塊五花肉,比起我們家裡的實在看不上!所以寒暑假回家我和弟弟很牛叉的每人一天可以吃十幾個粽子,老媽就樂呵呵地告訴別人我們是多麼喜歡她的粽子,別人就會說看來這兩孩子真的很喜歡吃粽子呀,嘻嘻,媽媽就不樂意了,什麼叫喜歡吃粽子是喜歡媽媽包的粽子好不,接着她就會帶上一大串鄰里大家分着吃,評價當然是相當不錯,哈哈!
麻糍
這玩意貌似大江南北都有,不過只是叫法相近,或者材料都有用到糯米,味道可是完全不一樣,浙江貴州等地的這種糯米做的甜食俺都吃過,真心的我們閩南的麻糍走出閩南就看不到了,更具體甚至可能是我們漳州的麻糍走出漳州就不一樣了,廈門中山街有個什麼某氏麻糍,每天都是遊客排長龍,普遍都是看網上攻略呀介紹呀慕名而來的,但是說實話,味道比起我們小鎮的麻糍真是差遠了!麻糍這說法官方了些,我們閩南語音譯過來是“麻薯”,當然和紅薯呀馬鈴薯呀八竿子打不着。可惜我沒親眼看過人家打麻薯煮麻薯,我看到的都是已經煮熟了的一團團麻薯,鎮上只有在大廟口那裡有人賣,小時候是個老奶奶,現在是個三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大姐,不知道她們是不是一家人。我們小鎮麻薯的特色就是現包現吃的,大姐抓一團煮熟的麻薯,雙手把它撐開成巴掌大的麵餅狀,然後往裡面塞炸得酥脆的豆皮,白糖,黑芝麻,花生碎,豆粉,接着又利索地把它們包成一球狀,最後在炒熟的糯米粉(怎奈我光會吃卻五穀不細分,這玩意是不是炒熟的糯米粉我也不確定)上滾一圈就裝袋給顧客。香甜、酥脆、柔韌,咬一口滿嘴飄着芝麻花生的香味,拳頭大小一個,小時候是五毛錢現在也就一塊錢,每次回家我和小聖隔三差五都會去買七八個,回去和老爸老媽一起共享,讚歎這可真是物美價廉的好東西呀,哈哈!無論是老奶奶還是大姐都是駕輕就熟,包一個麻薯都是十秒左右的事!事實上我們小鎮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會做麻薯,尤其是隔壁其他偏遠些鎮的村子,小時候每年秋收之後(秋收之後吃麻磁是我們閩南人的傳統,而且有指定的日子的,不好意思俺不記得了)姨媽都會給我們捎來一大罐的麻糍,家裡做的麻糍不同於街上賣的,因為是自己要吃的,所以不用把餡料包起來,想吃的時候筷子撬起一坨蘸着白糖芝麻花生碎就行了,因為包了餡料的都不能久放,時間長了裡面的糖要化得一塌糊塗的,哈哈!也就是這個原因吧所以我們漳州的麻糍就走不出漳州,只能便宜我們閩南人了,嘻嘻!
滷麵粉條豆腐花
說起我們大漳帝國不能不提的首當滷麵,麻糍的做法應該說是全國各地都有就是花樣各異,可這滷麵真就是出了閩南無處尋,漳州滷麵滿大街,其他閩南地方廈門泉州有些店面也掛着漳州滷麵的招牌,味道嘛就不知道地不地道了。滷麵不同於北方的打滷麵,雖然聽着挺像的,呵呵,不過打滷麵只能是打滷麵絕不是滷麵!滷麵的面是我們那裡特產的一種黃色鹼面,尤以湯坑面最有名,小鎮的村子里家家戶戶普遍會做,遺憾老媽不會,哈哈!滷麵一定要用這種面才好吃,在湯汁里久泡不爛,過節時小朋友都喜歡抓一把然後裹着五香吃(五香又是我們那裡獨有的一種美味,待會兒細說)。湯頭是滷麵最關鍵的,滷麵好不好湯頭佔了六七分功勞。黃花菜、香菇(切丁)、豬肉(七分廋三分肥,切丁),蝦米一鍋熬湯,湯燒開了之後往裡面打入蛋花再加各種調料,最後把澱粉汁倒入熬成稀羹,這樣的湯頭滑口細膩香甜,回味無窮。吃滷麵時就是抓一把面往沸水裡迅速燙過,然後撈起放碗里,再大勺撈湯進碗里,最後就是加配菜和自選的蔥花辣椒油芫荽等調料。所以呢,配菜是什麼,哈哈,配菜就是我們當地特色的滷味和五香,我們的滷味不像其他地方熟了就撈起鍋晾涼,而是一直鍋里熱着保溫着越煮越發入味香飄巷裡。種類那可多了,肥腸、五花肉、豬肺、油炸豆腐、筍片、雞蛋。。。在北京吃鹵煮火燒的時候覺得就有點像我們家鄉的滷味,不過到底是不一樣的。五香是我們閩南和台灣特有的油炸小吃,鋪開大張的金黃色豆皮,把調好的餡(豬肉、蔥花、馬蹄等剁碎加調料和五香粉、澱粉攪勻)鋪成一長條然後像裹春卷一樣滾好成長條狀,一般二三十公分長度,然後放熱油鍋里炸至金黃色變暗黃色即熟可出鍋,這玩意不只是吃滷麵為配菜平日里街上也好多店鋪菜場也好多攤位賣的,就米飯就麵條就饅頭都好吃!外酥里嫩,有肉有素搭配相宜,熱吃涼吃都好吃,可惜就是帶不走呀,離了家了就只能念想了!往滷麵里加配菜那也是一功夫活,不用刀切我們都是用剪刀剪的,說句“要豬肺筍片豆乾”老闆就麻利地剪刀嗖嗖地剪一大塊豬肺,往碗里噼里啪啦三下五除二剪剪成一小小塊,接着是筍片剪成一厘米寬的條狀,豆乾剪成一塊塊,然後放到顧客面前,剩下調味自己看着辦看是蔥花還是辣椒隨便啦!我們這裡的滷麵店和粥吧一般都兼賣油條,一定要來幾條,哈哈,可以叫老闆也給剪成一小段段,蘸着滷麵或者粥的湯汁吃油條,別有一番風味,可以很好地解油條的油膩又多了幾分湯汁的鮮香!滷麵的回憶可不僅僅是因為它美味,還有很多兒時的回憶,比如和老爸的回憶。我們家在縣城,小時候老爸每次去市區辦事都會帶我或者小聖,臨近中午他就會找家看着不咋地實則有些年頭的滷麵店為我們點上一份,然後他坐在一邊靜靜地看我們吃,而他自己呢什麼都捨不得直到辦完事回家已經下午三四點才吃點家裡的剩菜剩飯將就着。時間真快呀,那是多少年前呀,都是我十歲之前的事兒了,老爸牽着我或者小聖的手走在那時還未繁華破舊的城裡老街,找個店坐下來為我們點一份熱乎乎的滷麵,那時候真覺得是天大的享受,可能還因為是和老爸一起吧,哈哈。。。
粉條豆腐花是一起賣的,我們這裡的粉條也不同於別處的,廣西粉的種類千奇百怪,味道也都很好,可是就是沒有吃過我們老家那種粉條,不知道到底是哪路材料做的。這種粉條是一直鍋里煮着的,但是久煮不爛,而且吃起來一直都很Q,所以小時候和小聖一起吃粉條一口吸起跐溜跐溜總是容易被粉條彈到臉或者彈到別人的臉。顧客想要的時候就撈起一把,然後也是剪刀剪配菜滷味,最後再加大勺的一直熬煮着粉條的熱湯,這種湯淡淡的很爽口有點像下完餃子后剩下的那麵湯,但是不像麵湯那般濁,它可是清澈見鍋底,加完粉條湯還得再來一小勺滷味湯,立馬整個湯頭就好味(好味還是講閩南語通暢些)極了!蔥花辣椒什麼也是看個人口味隨意加減了,哈哈!豆腐花是放在很大的什麼缽里我也不懂,要吃的時候就用一個大蚌殼舀碗里,可以咸吃也可以甜吃,咸吃就和粉條一樣加配菜加鹵湯等等,甜吃就是加白糖,甜吃簡單但是更能品嘗到豆腐花的原汁原味!老爸就喜歡甜吃!小時候是一個阿姨踩着三輪車走街串巷賣粉條豆腐花,就像買燒肉粽一樣每次一戶小朋友的爸媽給買了,其他家家戶戶也得跟着買,現在那個阿姨不賣了,但是鎮上有不少家店面賣的,當然粉條店不比滷麵店那麼滿大街,味道最好生意最火爆的當是那家“胖妹粉條豆腐花”吧,不過真也感慨今不同昔,小時候一塊錢的滷麵、粉條或豆腐花都能吃得飽飽的,現在吃個七八塊錢都感覺才六分飽!不過小時候我還是很羨慕大人們吃兩三元的粉條,總想着兩三元的料那該放多少呀,一定可以幸福地像神仙一樣,嘻嘻,小時候雖然很混蛋但也是不會鬧着爸媽要這麼奢侈吃點心的,現在長大了想吃多大分量都可以了,反倒覺得也沒什麼,最好還是老媽親自操刀的最有料了!以前家裡那麼忙媽媽自然不會做這麼繁瑣費時間的東西,現在我們都是難得回家幾天,想吃什麼都是張個口就OK,再麻煩老媽也很樂意顛簸,只是過嘴癮的時候別忘記誇幾句讓母親大人心花怒放一下,哈哈!
煲湯
貌似所有華人都以為只有廣東人會煲湯,其實我們閩南人煲湯那才是絕活呢,滋補的、去火的、養這養那的,花樣那叫一個多的,不說別的,就說四物湯、八珍湯,大家就傻眼了吧,台灣地區十有八九的人祖籍都是我們閩南,所以他們的飲食、風俗和我們也是大同小異,現在淘寶網上一搜就有一堆說什麼台灣特色四物湯,發貨地點卻是廈門,漳州,洒家笑了。。。家家戶戶每天都要煲一次湯,一般是早上煲上,中午晚上吃飯時就着飯菜一起吃。如果是藥材煲的湯,一般媽媽會建議飯後喝,如果是蓮藕、筍等煲的清湯,我就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喝湯,經常臨近中午媽媽還沒回來我和小聖就會偷偷舀兩碗幹掉,哈哈!藥材煲湯一般有枸杞紅棗,參腳(不知是啥參),巴戟天,百合,石斛,蟲草花還有些閩南地區特有的藥材,像什麼豬母奶,虎尾輪,好多我都想不起來名字了。具體補啥我也不清楚,有什麼補血補氣,潤腸養胃,反正媽媽懂的,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湯她心裡有數着呢,至於其他的有苦瓜鹹菜花生骨頭湯、玉米骨頭湯、香菇蘿蔔骨頭湯、海帶骨頭湯、荸薺骨頭湯、青筍鹹菜骨頭湯、蓮藕骨頭湯等等,看出來了吧,這些“素材”主要都是和骨頭這“葷材”搭配熬湯的,哈哈,看來家庭婦女們很注重為全家人補鈣呀。不過也可能用其他的葷材,藥材煲湯的話我媽媽可能會換掉骨頭用豬心,豬肚、豬小腸或者是小鮑魚,具體誰搭配誰我就不怎麼懂了,母親大人自有一套,很牛叉的是那豬小腸煲湯,媽媽會把幾條套一起然後和薏米百合煲湯,燙好了再把小腸拿出來剪小段就着湯吃,套小腸的理由媽媽說是更入味吃着也更緊實,貌似吃起來是更有嚼勁了,哈哈!香菇骨頭湯是我們年三十必吃的一道菜,而且為了過年期間方便吃一般都是做巨無霸一大鍋,用的排骨就有十幾二十斤左右,不知道是不是特大鍋熬煮的時間變長了更入味了,反正我覺得一年到頭就這時候的香菇骨頭湯是最好喝的,肉也是最好吃的!我最喜歡的就是苦瓜鹹菜花生骨頭湯了,我覺得在苦瓜鹹菜湯水裡熬過的排骨別有一番香味,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比擬的,湯也很鮮很美味,甘苦很好相融,每次我要求要喝苦瓜骨頭湯媽媽就納悶說怎麼小孩子這麼喜歡喝這“苦窩窩”的東西,哈哈,因為俺不覺得苦呀,覺得味道一級棒!夏天的鮮筍煲湯也是我所甚愛的,這可就一點也不苦了,而且是很清甜,不加一點味精就很鮮美!這兩種湯下飯我就是吃撐了還是不願意罷口,隔個一兩時辰又會偷偷摸廚房大湯碗打一碗,紫砂鍋熬的湯涼得慢此時還是溫的,然後放入一小碗剩飯拌着大口大口吧唧吧唧地吃,媽媽看到了都要訓說拌乾飯吃太硬傷胃不許這麼吃,咦,這麼好的湯頭拌着飯吃是何等享受呀,媽媽真是不識貨,哈哈!
現遠在家鄉幾千里之外,念想家鄉的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東西,美食很大比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