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好多年不看電影了,因為有了大屏幕高清電視和方便快捷的互聯網電腦。前不久,利用去北京之機還真的去了回中興影城,坐在那豪華裝飾的影廳中,真真切切地經歷了一把全數字放映全方位立體聲超大清晰寬大銀幕的“現代電影”逼真而震撼的視聽盛宴。於是就覺得花45元買一張票是“超值”享受,至於看的是什麼內容已經不重要了。
我最初認識電影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們家是下放的“五七大軍”,在那個溫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年代,在那個遠離城市的貧困的小村莊(那時叫生產隊),在農閑的時候,能夠看上一場電影絕對是振奮人心的大事,甚至比吃上一頓豬肉燉粉條還要痛快。寬闊的場院上早已經立起了用木杆捆綁成的門字架,掛上了銀幕。家家戶戶匆匆吃罷晚飯,興高采烈地端着板凳早早搶佔有利位置,一些從十里八村趕來的人只能圍在外面站着,人們便滿心歡喜地期待着精彩的上演,伴着機器發出的達達的清晰而均勻的膠片運轉聲,《地道戰》、《地雷戰》、《奇襲》、《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南征北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等等一次次走進人們溫馨的回憶。當然,如果有鄰村放映電影的消息,我們也會結隊前往,不顧寒風凜凜,頂着星星點點,放映結束,大家一邊談論電影的情節,一邊往回走,有時候是小跑,到了家,腳還是冰冷冰冷的,趕緊爬上熱炕暖和暖和。於是,寂寞的村莊就充滿了節日般的浪漫。
回到城裡后,看電影仍然是最好的娛樂生活,那時,盤山縣城裡只有一家電影院,裡面的設施是非常簡陋的,後來先後建成了遼河電影院和紅旗劇場,儘管如此,每逢有了新片,買票還是很難的。所以,看的最多的還是露天電影,地點基本都集中在當時坐落在盤錦的幾個最“牛”的大單位,什麼九化獨身樓、東油大院、遼化、一0三大院,有時一部片子要幾家輪流放映,於是,年輕瘋狂的我們便像現在有些歌星一樣一家一家趕場,直至深夜。那時,為了看一些像《山本五十六》、《望鄉》等所謂的內部電影,可以說是挖空心思更不惜逃學逃課了。記得就在1975年2月4日營口、海城一帶發生7。3級強烈地震那天,我們全家正在九化獨身樓看電影,銀幕就掛在鍋爐房外面的東牆上,先是放映紀錄片《雜技英豪》,后是故事片《鐵道衛士》,當銀幕上出現那句經典台詞“亂是亂不了麻煩”時,突然銀幕和地面開始抖動,接着就停電,人們驚惶呼叫着四處散開,現場一片狼藉,電影機也摔倒在地上。我們家也“損失慘重”,妹妹拿的一把比較好的摺疊小凳子在擁擠中丟失了。
當年有一首流行的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莫名其妙;羅馬尼亞摟摟抱抱。”說的比較貼切,就說國產電影,因為文化大革命很多被禁止上映,電影院就是極少的戰鬥片和8個革命樣板戲來回翻着放映,上演之前都要先放新聞簡報,有點像現在電視的新聞聯播。有過經歷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些精彩的台詞和給人們帶來無數歡笑的激動人心的場面:“楊子榮有條件把這副擔子挑。”、“八年了,別提它!”、鬼子隊長挖了個屎糞雷、長着向日葵的農家院來了一群吃東西亂扔的假武工隊、假模假樣的刁德一慢悠悠地唱着:“這個女人啊……”文革後期,我國新拍了一些電影,但都有着明顯的時代特徵,都是轟轟烈烈的開頭,好人紅光滿面嗓門很大,壞人總是縮頭縮腦的,一眼就能認出來。比如,《火紅的年代》里著名演員於洋扮演的那個主角,上火車時拿着一個蘋果心裡滿腔怒火,在高爐前拚命地干,在最困難的時候,政委同志站上高處深情地朗誦着:“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暮色中於洋的臉鬆弛開了,眼睛一亮,困難就跑了。《春苗》里風景如畫,春苗一大早從河裡洗了草藥赤腳上來后,一片朝霞映照着她那年輕美麗的臉,帶着一點羞澀的笑容,領導和群眾都感嘆地說:“這就是我們的赤腳醫生!”。《決裂》里葛優他爸演的那個角色:“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馬尾巴的功能”。《難忘的戰鬥》里有一個壞蛋,用個秤砣砸了咱解放軍,觀眾早就知道他不是好人,但一直到結束還沒事似地滴滴答答地打算盤。《閃閃的紅星》里小冬子很漂亮,怎麼看也不象農村裡的苦孩子,但影片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讓人百聽不厭,“胡漢三”現在還時常出來在晚會上亮亮相,動不動就整出那句“高,實在是高!”。《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等農村題材影片里的主角們,幾乎都是在美麗的夜色中緊鎖着眉頭轉悠來轉悠去,等他們談好了心,或者想了一陣主席的話后,天馬上就開始亮了,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於是,“彎彎繞”、“錢廣”們的末日就到了。
提起朝鮮電影《摘蘋果的時候》,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想起那個可愛的能賺600工分的胖姑娘。最難忘的是《賣花姑娘》,洶湧而來地將悲痛席捲了中國觀眾,有點像後來我國“平反”的一部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教育人們要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解放了,人民是多麼幸福!“賣花來呀、賣花來呀、朵朵鮮花鮮又香……”那凄美的弦律感動了無數善良的人們。當年比較流行的還有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的電影,象《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雖然片子內容有些“磨嘰”,道也讓中國人民覺得親切,革命者視死如歸的樣子還真象咱共產黨員。羅馬尼亞的《多瑙河之波》被人們戲稱為“多老婆之波”,那些摟摟抱抱的鏡頭讓還有些羞澀的中國觀眾大開眼界。後來有兩部南斯拉夫的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讓人們過足了看戰爭片的癮,革命戰士高大威猛,德國兵穿着呢子軍服也威風凜凜,仗是從頭打到尾,銀幕幾乎都要被打穿了。“老朋友再見,老朋友再見,老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請把我埋在那山岡上。”這首電影插曲經久不衰。日本電影《追捕》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爾虞你詐,註定要滅亡的特性,但杜丘和真由美成為那個時代少男少女們心中的偶像,還有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不過,本人認為最為經典的外國電影要屬兩部前蘇聯的電影,一部是《列寧在十月》:電影一開始就有一些女人光着大腿跳舞,樓座上的壞人用望遠鏡貪婪地看,還有一個象老鷹的男人在女人們中間轉來轉去,後來知道那是《天鵝湖》,是藝術,當時真的不懂。列寧同志很風趣,要自己煮牛奶,不料和高爾基同志談得太興奮了連牛奶溢出來了都不知道,讓老大娘好一頓埋怨,只好自己拍着腦門傻笑。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國家領袖在銀幕上的風采。另一部是《列寧在一九一八》,因為裡面有個機智勇敢和藹可親的瓦西里,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人們總會用瓦西里的幽默鼓勵別人安慰自己:“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不管怎樣,我還是認為咱中國電影才最親切最真實最讓人蕩氣迴腸:每每看到王成站在高高的山頂,手握火箭筒高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每每看到董存瑞舉起炸藥包高呼:“為了新中國!前進!”每每看到江姐的十指被敵人釘上竹籤,仍然毫不畏懼怒目圓瞪:“頭可斷,血可流,共產黨員的意志是打不倒的!”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會熱血沸騰為之感動自豪,他們是鐵骨錚錚的中國脊樑!他們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還有很多很多……
歲月匆匆流逝。如今已經很難找到當年看露天電影的那種感覺,也很難找到能夠改變你感動你一生的電影經典了。
記憶中的電影,經歷了現實與夢想的衝擊,經歷了驚喜與意外的碰撞。
記憶中的電影,被人們視為神聖的純潔的藝術,懷着虔誠和喜悅來欣賞。
記憶中的電影,是我們的朋友,是一個曾經在苦難歲月帶給我們無數歡樂和夢想的朋友,也是一個曾經無怨無悔跟隨我們的夥伴。
越來越多的浮躁開始戲謔甚至踐踏這方凈土。金錢和美女成了電影的主宰,商業和色情肆無忌憚地在白色的銀幕上延伸。面對一切一切的無奈,除了回憶、惦念和偶爾幾聲吶喊,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記憶的電影 標籤:青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