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有夢武功山

有夢武功山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有夢武功山

  武功山,是我常去的地方之一。因為山、因為水、因為高山草甸。

  主峰白鶴峰(俗稱金頂)海拔達1918.3米之高的武功山,早在宋代就小有名氣,她逶迤在羅霄山脈北段的三市三縣(區)。即吉安市的安福縣、萍鄉市的上栗縣,以及宜春市的袁州區,在這三個地方,都可以領略到她不一樣的風景。除宜春市叫明月山外,其餘兩地都稱之為武功山。

  之所以說去武功山,是因為山、因為水、因為高山草甸。主要是其歷史上曾與衡山、廬山並稱江南三大名山,還有連綿十萬畝的“高山草甸”、“紅岩峰瀑布群”、“金頂古祭壇群”堪稱江南三大絕景。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和文學追隨者,我願意去、經常去,去看武功山不同季節風景,去聽她不同季節的水。

  沿着安福縣景區開發的上萬個石板拾階而上,良好的樹木遮天蔽日,盛夏的陽光從茂密的樹林縫隙里斜射下來,猶如點點碎金散落在石板上,風吹樹動,碎金開始遊離起來,活潑潑地一群行走嬉戲的金娃子。熙熙攘攘爬山的人群,就踩着幸福的金光大道,小心翼翼地朝着目標奮進。

  臨近山腰的“觀音廟”時,已是午飯時分。

  我們一群人馬打算歇歇腳並用齋飯果腹,寺廟的小佛堂香火繞樑,一位出家的老婆婆在供奉的佛像前,安詳地為拜佛抽籤的香客敲響佛鐘,嘴裡也念念有詞。

  在用齋飯的時間,我們了解到觀音廟是在原“白法寺”的遺址基礎上改建,佔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白雲禪師開建,寺廟所處的位置於武功山朝覲、觀景古道必經之地。要不是聽介紹,怎麼也想不到,這看似不大的廟宇里,早在明清盛時,會有僧侶千人,還有“千人灶、萬人床”這一說法。

  武功山是我國少有的道佛並存,文化兼容的山川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道佛兩家文化的並存,讓武功山不僅擁有了攀登健身之樂趣,更有善男信女朝拜之虔誠。

  武功山的草甸,放眼望去,綿延起伏的綠色,如地毯一樣自然地覆蓋於大山,偶爾有幾塊鬼斧神工樣峭峰穿破地毯,傲然地挺立於雲海之間,卻也是那樣的得體、和睦。極目遠眺,只見山巒時而壯觀雄渾、層次分明,時而山脈逶迤綿亘,山色漸次變幻,與天連接處,藍天是草綠的映襯,草綠的藍天的浸染。那和諧的美麗,不是可以用言語所能表述的。

  而徜徉茫茫千畝高山草甸叢中,沿着細細長長的山路蜿蜒步行,順着腳下綿軟的山脊樑向前望去,武功山脈又如一條騰飛的巨龍,馳騁於莽莽草甸之中,凌駕於若隱若現於雲霧之上。

  再往遠看,簡易的“白鶴峰”就在眼前。

  嚮導告訴我們,白鶴峰寺最初為紀念白鶴仙人而建的,因晉葛洪結廬修道成真而名聲大震,影響遠播贛湘兩地十餘縣。寺廟門口的千年石刻楹聯“萬里雲山齊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讀着讀着,就會讓人興奮。

  還有建於東晉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由葛仙古壇、汪仙壇、沖應壇、求嗣壇四座古祭壇組成古祭壇群,更是被國內專家譽為研究江南民間古祭祀文化的“活化石”,謂之為“華夏一絕”……聽着嚮導的講解,敬畏之心一如祭壇原始質樸的外觀一樣,無需粉飾便會油然而生。讓人彷彿看到“仙山”的開拓者葛仙翁身披青袍觀服,手執拂塵,焚香念咒,靜心修鍊的身影。

  如今,仙人已乘鶴去,空留“金陵葛公弟子白日飛升”神話於人間。

  俗話說:有山必有水,有水就有了味道。

  武功山更不例外。說完高山、草甸,就不得不說到水。武功山的水,除了安福境內山澗流水潺潺外,要看紅岩峰瀑布群,那是要有機緣的,因為其在萍鄉市上栗縣那頭。必須從安福方向攀登,從萍鄉方向下山,才算可以遊覽了武功山全貌。

  很多登山的遊客,因為腳步匆匆,大多會選擇園路返回,因而錯過了美麗的風景。

  其實,只需乘纜車俯瞰就行。透過飄渺的雲層,武功山的深壑幽谷,湧泉飛瀑盡收眼底。說不定,耳邊還會傳來宋代詩人鄭強《登武功山》的詩句:“綠色青黛梁群山,院鎖屋戀迭嶂間,金頂插天雲漠漠,飛瀑瀉地不潺潺。拔地凌穹吊馬樁,巍然在望葛仙壇。燈熒星點清霄靜。爐煙燎繞白雲還。俯瞰日山齊到眼,江南盡境屬吳邦。疑是神仙真洞府,公餘幸得一躋攀。”

  下得山來,華燈初上的嶸源溫泉酒店。美美地泡上一通溫泉,讓綿柔的武功山玉液溫泉,洗去一天的疲憊。再點上幾盤美味的當地菜肴,溫一壺正宗的農家米酒,相約月光和遠處綽約的村子,一醉方休。

  醒來時,武功山便在你的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