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個星期天,我收到《中國紀檢監察報》副刊編輯沈俊峰的一個紙條:“把《獨品思念》發給我,我看能否發一下。”這是一句沒有肯定語氣的約稿信息,但凡以這種語氣說話的人都是和你一樣在乎結果並極其負責任的人,在沒有定局之前,不會讓人產生過高的期望,若有萬一,便不會有太多的失望。
這是他第二次向我約稿,第一次是元旦收到約《一杯清茶悟人生》的信息,兩次都是在節假日休息時間,他卻從網上打撈文章,儘力讓中央黨報更具特色,更有基層民間的味道,看來他相當敬業,這樣的人如今很少見了。
此前,每天上網閱讀,看過一些關於文壇亂象的描述,讓我多少知道一些編寫內幕和庸俗不堪的文學圈子,知道有許多人情稿、關係稿,權錢交易稿,還有領導稿、名家稿……蓋着紅戳,附着單位介紹信或領導批條排隊擁堵着各大報刊雜誌編輯的案頭和郵箱,讓再怎麼有藝術良知的編輯也頭痛不已,壓力山大,難以定奪,哪還有無名作者的露臉機會呢?
後來接到過幾個小報編輯的約稿函,大都註明不要網上發布過的文章,可能是懶得去檢驗虛實怕有版權之爭吧,確實我也發現自己的一些博文被文賊剽竊,有的一字不差,有的只換個題目或者乾脆換成繁體字逃避百度搜查檢驗,稍微有經驗的編輯只需抽檢幾個段落百度一下,文賊面目就昭然若揭,可是有哪個編輯願意受那個麻煩呢?他們不但不要網上發表過的文章,而且還註明不能一稿多投,要等一個月或兩個月之後,才可另行處理。這讓我算了一下在一個作者有限的創作生涯中,有幾個一月去等待面對被斃或是被忽略的命運?雖然現在基本上都是電子投稿,不像從前那樣郵寄投稿來迴路上至少要耗費十天工夫,也不用面對退稿的尷尬和未退未發的彷徨,但是身處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誰能等得起一月又一月?真讓人不敢想。
也有某主編髮來的約稿函里明確提出,並在作者群里三令五申不要農村故事,這一規定讓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懷疑他肯定不知道莫言和賈平凹等等來自農村,成名於農村故事的名家,難道民間就沒有一個可讀的好故事了嗎?這樣只注重花邊新聞和名人是非的主編能編出什麼好刊來?雖然稿費不菲,但我毅然退出該群,道不同不與為謀。
所以,近幾年我重新拿起筆來寫作從來沒敢奢望見報,只是發在網上自娛自賞的同時贏點人氣,交幾個同我一樣迂腐呆傻文心不死的文痴互賞互評一下來打發閑暇而已。根本不想再去各報編輯處試運氣碰壁了。
2013年元月,母親突發高血壓致顱腦大面積出血,突然就不會說話了,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當晚就離開了我們,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感覺死亡會隨時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剝奪你發出聲音的權力,作為一個有過寫作經歷的人,不能再靜等孩子長大以後,有了資本和空閑以後再去握筆,也許到那時,你的靈感早已退化,你也不再眼明手快了。這也是我重新拿起筆來的原因之一,但我的初衷是狹隘的,只想留些生活隨想和經驗感悟給尚且年幼的子女,假若有一天,我也突然不能開口說話了,他們可以從我的日誌里了解自己的母親和曾經的自己,或是把美好的往事讀給老邁的我。
後來,有很多中學生、大學生、還有研究生讀者從網上因文加我,其中一些中學生說他們語文老師從網站發現我的散文並打印出來,每人一份作為範文在課堂上講解。面對這麼多陌生讀友的認可和無聲的支持,我感到無比慚愧並倍受鼓舞。覺得有一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責任和義務在身,時刻提醒我要寫乾乾淨淨的文字,實實在在做人,文格和人格同樣重要。這其中的價值和成就感不是區區稿費能夠衡量的。
所以我堅持寫作,作為一種愛好,填充我的閑暇時間和心靈空間。我曾經在坎坷路上偶拾花朵,我也曾經在平坦路上意外摔傷,記下這些心路歷程,怕忘記了;記下這些心靈感悟,怕有一天突然發不出聲音了。
我經常會想起,大概是1992年吧,當時我15歲,在礦中讀初三,正好那年社教工作組進村整頓農村工作,重新組織共青團活動,村裡一個女民辦教師叫上我們幾個大姑娘辦了一個小報,名叫《含羞草》,雖然我比她們都小几歲,但我字寫得還算工整又會簡單的繪畫,所以刻版的事歸我負責,雖然後來隨着社教工作組撤離,幾個大姑娘也陸續成了包辦婚姻里的女主角,我又升學了,《含羞草》很快就停辦了,但是她是我染指文學的開始,很難忘,所以多年以後我把空間命名為含羞草的空間 。
後來,我在礦中讀高二的時候,語文老師牽頭在礦工會主編了一個雜誌《古槐》,我的習作《我們這裡的夏天》發表在第一期刊首,這篇稿子也已經隨着我的文學夢破滅沒再保存,但裡面很多句子和基本框架我還基本沒忘。那個老師是藍田輞川人,和唐代著名的田園派詩人王維是同鄉,後來與多位輞川同鄉合編過一本《王維輞川詩詞賞析》,還送了我一本,十分難忘,偶爾自己也塗鴉幾句算不上詩的句子自賞。
我也經常會想起曾經在《西安日報》1996-08-26第三版發表過的那篇文章,當時我正在中專讀書,同時試投了好幾篇,暑假過後返校樣刊已經丟失,收到稿費才知道我的拙文發表了,但不知到底是哪篇,班主任叮囑我把那匯款單和一些獲獎證書一起複印留下憑證,將來畢業聯繫工作時用來證明我的特長,後來一直隨着我的證件袋壓在箱子底。所以現在才記得那麼清楚,但是很可惜原文已經無從查找,網上最早只能查到2006年的。後來輟筆很多年,我一直以為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不會再在紙媒上露臉了。
直到2014年元旦,作家沈俊峰從發現我的散文《一杯清茶悟人生》之後向我約了此稿併發在他就職的《中國紀檢監察報》副刊,這件事對我激勵很大,我開始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了,即使是隨筆,每個字每個標點也不能馬虎;即便是上不了報刊,也不能讓人笑話咱土包子業餘作者的水平。
6月8日沈編又從我的博客發現了《獨品思念》之後向我約稿,這是我將在紙媒發表的第一首詩,這件事讓我更加自信詩歌的創作。
接到定稿信息那天,我突然想起一位網友獨品清茶,她是第一個朗誦《一杯清茶悟人生》的人,當時該文還沒有發表,她從早晨六點起床誦讀錄製花了整整一天時間,然後傳給我,讓我指正,我只指出我的名字“穎驕”寫成“穎嬌”了並建議同時註明我的號,她第一時間糾正了,這是一個我在原創音樂基地邂逅只聊過兩次的網友,我被她的人品和追求藝術完美的精神感動,她的名字剛好是我登上紙媒的第一首詩《獨品思念》和第一篇散文《一杯清茶悟人生》的縮合,緣分真的很神奇哦,有時候神奇得讓人落淚,讓人不敢相信。
這兩篇能夠在《中國紀檢監察報》副刊這樣的大報發表,這是對我的肯定和鼓勵,意義非凡,彌足珍貴。我暗下決心以後要更加努力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最起碼不給這個發現我的作家沈俊峰老師丟臉。同時,有這樣敬業的編輯也讓我看到了文壇還是有一塊凈土的,實在是文之所幸,讀寫所幸啊。
雖然我們連電話也沒有通過一次,只是有幾次他看完我的文章之後,反饋信息告訴我:“紙媒不像網媒要求那麼寬鬆,各報有各報的辦刊宗旨,所發文章要代表報刊和編輯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要面對廣大讀者的監督,如果你真的喜歡寫作,還需要礪煉,語言一定要簡練嚴謹,包括標點符號。同時多看些散文理論文章,對你寫作會有幫助。首先你文章要寫好,然後投向全國各地適合你的報刊,那樣會更有成就感。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僅供參考。”話雖不多,但他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深受啟發,所以我的進步,沈老師功不可沒,至少他沒有因為我是一個無名土包子而將我的作品拒之門外,增添了我的創作動力和信心。如此知遇之恩,永生難忘。
沒有“認識”沈老師之前,我一直以為說話最嚴謹的是律師,現在認為說話最嚴謹的是紀檢幹部,尤其是紀檢媒體人。
他的工作一直處於隱身拒絕閑聊狀態,而且空間是名符其實的空間,博客也沒有花里胡哨,亂七八糟的東西,他著作有長篇報告文學《正義的溫暖》、報告文學集《夢如花開》、散文集《心靈的舞蹈》和《生命的紅舞鞋》等等200餘萬字。 在博客里卻不曾提起。這都是我從網上了解到的,他從來沒有向我提過一句,可見他不是一個熱衷於宣傳自己的人,也不是一個只知引人關注的人。
他不但嚴肅嚴謹而且誠懇低調。
從他的隨筆散文《花開君子蘭》里,可以看出他春節前轉任副刊的責任編輯,他卻是這樣寫道:
春節前,我換了一個部門。
——沈俊峰《花開君子蘭》
還說:“沒有干出什麼成績,沒有什麼值得驕傲張揚的呀。”他就是這樣一個低調的人。
一天,身為編輯的我接到篇某單位報來的先進人物稿。稿件標題處蓋着鮮紅的公章,以示確鑿。文中寫道:“他從不遲到早退中間溜,嚴格要求自己,”還說:“他從不說假話,從不拍馬奉承。”看到這幾句,心中頗不是滋味,這也值得上報紙表揚嗎?
一次,我奉命採訪一位少將女院長。女院長在建設醫院大樓時,狠抓質量,不搞潛規則,清正廉潔。她一臉真誠地告訴我:“說實話,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必須做到的,根本不值得宣傳!”
她說得不無道理,我欽佩她的率真。一些人的所謂先進事迹,其實就是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品格,比如敬老孝老、拾金不昧、勤政敬業、廉潔奉公……
……
金錢和權力並不能包辦一切,比如人心、感情,比如公平、正義……
——摘自沈俊峰《生活隨想》
由此可見他日常工作中約稿采稿的基本原則,是不被金錢和權力包辦的,對於有來頭的稿子和沒背景的稿子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你說,這樣的編輯供職的報刊能辦不好嗎?
自此,我對西瓜有了特殊的感覺,知道一個西瓜長成的不易。有一年,西瓜賣得太便宜了,我知道瓜賤傷農,那個夏天,我幾乎隔幾天就會拿個蛇皮袋去買西瓜。來了朋友不給喝茶,只讓吃西瓜。在我心裡,那些西瓜就像是三老爺種的一樣。不少畫家喜歡畫一塊石頭、幾株瘦竹,然後龍飛鳳舞題上鄭板橋的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其憫農情懷讓人讚歎。“憫農詩人”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的詩句,更成為後代憫農的樣板。然而,這千古絕唱只屬於布衣時的李紳,他為官后據說就變了顏色,“漸次豪奢”,一餐耗費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尤喜雞舌,每餐一盤,需活雞三百隻,院后宰殺的雞堆積如山。
三老爺早已作古,他的模樣我已記不清楚了,但是三老爺挑着水桶的樣子,給西瓜澆水的身影,他對我的歉然一笑,那隻剩下瓜籽的西瓜,我卻時常會憶起,尤其是他夜深人靜之時的驚天動地的哭聲,更是讓我無法忘記。
我想,不忘,不忘記,這不僅是一種善、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動力,一種責任吧!
——摘自沈俊峰《鄉村的疼痛》
“瓜賤傷農……不忘,不忘記,這不僅是一種善、一種品質,更是一種動力、一種責任吧!”這樣一個深諳民間疾苦,並有着這樣良知的人,做黨報的編輯,真是民之所幸,
國之所幸。如果能多一些編輯作家多一些黨員幹部像他一樣該有多好。
且看他《 如何做一個好編輯?》
——摘自沈俊峰《吳泰昌:用文學見證大師》
吳先生大半生從事編輯工作,經驗豐富,成績赫然。作為編輯,筆者當然想請教吳先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好編輯這個問題。對於這個提問,吳先生望着我朗朗大笑,謙虛地說,既有經驗,也有教訓,不過,他還是毫無保留地侃侃而談。
他說,他剛做編輯的時候,感到很幸福,因為與他共事的,是一批文壇老前輩,學習的機會特別多。那時《文藝報》的總編輯是張光年先生。吳先生說,不管你是哪個類型的編輯,首先你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熟悉。作為一名文學編輯,對文藝界的現狀要熟悉,比如文藝政策、文藝隊伍,以及作家作品等等都要儘可能的掌握和了解;再一個就是要懂得怎麼樣選擇題材,一個編輯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角度,這樣才能約到獨到的文章。編輯的自身修養也非常重要。不僅要熟悉專業,也要熟悉世態人情。編輯與作者的最好溝通方式,就是你事先要了解他,而不在於客套。
有一次吳泰昌去採訪孫犁,希望他談一談他的文學創作。孫犁是一個不願意談論自己的人,可是後來吳泰昌整理了一篇兩萬字的採訪錄,他看了卻很滿意。吳泰昌說:“記得我一去他家,他就考我,很巧妙地問我對他創作情況的了解程度。我也很如實地對他講。你想,要是他問我的問題我不知道,那還有什麼可談的。所以我對年輕的編輯的要求是,你要採訪一個人,首先要多從側面去了解他的創作情況、外界對他的評價、他個人的喜好趣味……你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吳泰昌說,做一個編輯,不僅要尊重作者,也要愛惜自己。他曾跟錢鍾書交往多年,但是錢鍾書從來沒有給他寫過稿子,而他也從來沒有想通過寫錢先生來獲取什麼。1990年,是錢鍾書的80壽辰,電視劇《圍城》又熱播,一家報社向吳泰昌約寫一篇錢先生的特稿。吳泰昌知道錢先生不喜歡別人寫他,因為錢先生曾多次向吳泰昌說到別人寫他的文章多有不實之處。當吳泰昌大着膽子向錢先生提起這事時,錢先生說:“你也來湊熱鬧。”吳泰昌就說,他寫這稿一不是為他祝壽,二不是為電視劇加溫。聽了這話,錢先生才說:“還是那句老話,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後來他把文章寫出來先給錢先生看,錢先生改得很少。要知道,錢先生對文字是很“苛刻”的,改稿子有時是改得很多的。意想不到的是,他還在吳泰昌的文章原稿後面寫了兩個字:“甚好。”那一刻吳泰昌明白了,錢先生之所以同意寫他,就是因為他尊重作者,也愛惜自己。
“還有,我向作家約稿,會選擇對象。”吳泰昌說:“有些作家寫的文章很好,但是他寫得很慢。有的作家呢,既能寫,又能趕稿,這樣的作者最適合報紙。你不能貿然向那些寫得好但寫得慢的作家約稿,你的時效性照顧不了,不用人家的稿子容易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
吳先生還向筆者說了些約稿的技巧,他說:“原則上,無論是向大作家,還是向無名作者約稿,我一般不做大的刪改。我要麼不用,用了就絕對不會在別人的稿子上大刪大改。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觀點加在別人的文章裡頭,我從不這樣做。我曾經向冰心約稿,是關於散文寫作方面的。冰心在文章開頭提到了我,報社領導就把這一句給刪掉了。冰心後來知道了這個事情,要求把刪掉的這一句話恢復。我約過巴金、茅盾、冰心的稿子,也約過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的稿,我都抱着同樣尊重的態度。”
不知不覺間,五六個小時過去了。回程的路上,但吳先生的話還一直在耳邊迴響着:勤奮、刻苦,珍惜時間,做個有心人。最重要的,一個人要有感恩之心,比如他要感謝那些大師們對他的鼓勵和教誨,要感謝家鄉父老們對他的養育之情。一個不能忘掉“根本”,對他來說,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做人比如作文和做事更為重要。
是的,文如其人,見文如人,雖然至今尚未謀面,也沒有通過電話,但我從沈老師的文章中也學習到了文學以外的,高於文學的東西,那就是——勤奮、刻苦,珍惜時間,做個有心人。最重要的,要有感恩之心……“要感謝大師的鼓勵和教誨,要感謝家鄉父老們的養育之情”。不能忘掉“根本”,……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做人比作文和做事更為重要。
藝術的魅力就在於此,作品會跨越時空替作者說話,展示作者的思想狀態和精神風貌。我想,文學是藝術的一種,讓看似靜止的文字代替自己的嘴巴發出聲音,穿越時空,傳播正能量,意義無窮,如果能寫,何不好好寫點東西呢?何不趁自己還能說話,多留些有意義的聲音呢?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從別處得知沈老師的女兒是北影畢業的影視明星,文采卓然超出一般明星,師母的博文也相當有水平。
讓我想起沈老師的一條微博:“電影,電影,電影……”至此我才明白這條微博的基本含義,沈老師是作家編劇,女兒是影視明星……他可真夠低調,一直以為他是個追星族,又一直疑惑他怎麼可能是個追星族呢?
從他們的文章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文化氛圍很濃且追求淡泊寧靜的家庭,讓我自然而然想起清人張鵬翮的名句“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個家庭分明是“沈氏一門三文星,陶然清氣滿乾坤。”
只因為有這樣一位從心靈深處散發著浩然正氣,外加陶然清氣的編輯,中央黨報才發出了底層民間的聲音,黨報需要這樣的好編輯,人民也需要更多這樣的好作家,好編劇。
附:沈俊峰報告文學《夢如花開》出版,吳泰昌序,(我人微言輕,且看文學大師吳泰昌眼裡的沈俊峰)
“一個對文學痴迷的人,內心永遠不會枯萎。”
《夢如花開》序
—— 吳泰昌
2006春的一天,俊峰和他的一位好友來訪。恰巧我的《我認識的錢鍾書》和《我鏡頭裡的巴金》剛剛出版,話題便由這兩本新書說起。
同是安徽人,自然就多了一分鄉情。那天晚上,我們都喝了不少酒。
大約一個月後,時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的楊多良打來電話,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介紹我的長篇文章。我才知道,俊峰在他所供職的《中國紀檢監察報》上發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吳泰昌:用文學見證大師》,加上幾幀珍貴的照片,佔了大半個版面。
俊峰是個勤奮的人,也是個有心人。
其後,我們又見過幾次面,但更多地是電話聯絡,我對他增多了了解。俊峰年輕時曾經有着不錯的境遇,但他卻是最早打破“鐵飯碗”的那批人。不安分的他滿懷夢想,走着一條比較艱難的人生之路。他應聘一家期刊社,讀書寫作,過着單純、充實的生活,那段時間,他寫了大量的社會紀實和散文。但是社會並非如他想像那般單純,在市場經濟的潮流里,在社會轉型時期,他時有一粒沙子般的困惑,和漂泊不定的感覺。他說是文學“害”了他,也是文學拯救了他。幸運的是,他還一直做着文學邊緣的文字工作,否則,他的心會幹涸而死。
一年後,俊峰拿來了這厚厚一摞文稿,準備將這兩年的作品結集篩選出版,請我寫幾句話。
報告文學具有真實性和文學性兩種屬性,有着一定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一個曾經從事純文學寫作的人,現在又從事新聞工作,這兩種經歷和素養若結合得好,也是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的優勢之處。俊峰用新聞和文學的雙重視角,用文采飛揚的文字,構造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精美的文章。
縱觀這部報告文學集,其題材之廣,讓人們的閱讀視野豁然疏朗。
俊峰是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飽含着美好的社會理想,頌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他的作品高揚主旋律,吟唱時代。這從他的選材與寫作角度便可窺其一斑。歐陽中石、鮑國安、兄弟院士等等,他不僅寫出了這些知識分子的本職成就,而且寫出了他們的精神風貌、追求精神、奉獻精神;他也寫“時代先鋒”人物,但是他緊扣時代,將現實中具有亮點的人物凸現在這個時代的舞台上,如林秀貞、李素芝、李中華等等。說實話,寫這類人物往往吃力不討好,會落入說教的窠臼,但他力圖避開俗套,在寫作這些人物時不是簡單地歌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展示這些亮點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人性之美。因此,俊峰筆下的這些“時代先鋒”既讓人可敬又能夠讓人接近。
報告文學重情,本真的情,質樸的情。俊峰的筆觸所至,總是充滿着“理解的同情”,他抓住所寫人物的時代特點,將人物的最動人之處展現在讀者面前,字裡行間洋溢着純真的情感。他不僅寫出這些名家的成就和獨特的人生經歷,更讓人感動的是,還寫出了名家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疼痛。如《馮驥才:守望民間文化》、《夢如花開》等。為保護民間文化,馮驥才像是一個與風車作戰的勇士,面對着一次次文化毀滅,用生命的代價,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呼喊,“一個朋友曾經對馮驥才說,你現在乾的事情就像精衛填海,你叼來的東西能夠解決多少問題?馮驥才卻笑了,回答道:精衛填海最後是吐血而死,但它的身上能夠體現一種精神,我天生是為思想和精神而活着的,如果我真是精衛,我覺得自己乾的事情就值得了。” 他寫鮑國安的孝,為了拍戲,又不誤照顧父親,鮑國安帶着病重的父親一起前往,戲拍完后,鮑國安是抱着父親的骨灰盒回家的;他寫林秀貞,寫林秀貞小時候發現自己眼睛殘疾而心靈倍受傷害,卻發誓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寫全國道德模範李素芝,卻從李素芝的妻子寫起,寫她為了丈夫的事業作出的犧牲與默默的奉獻……讀這些佳作,我想,讀者絕不會無動於衷的。
往事並非如煙。俊峰還描寫了一些被歲月深深沉澱的風流人物,如革命家李大釗的孫子,赤腳醫生李月華的親人們,紅軍老戰士、抗聯英雄,《鐵道游擊隊》作者知俠、陶行知與吳樹琴的患難之愛等。時間會埋葬一切沙礫,但不會埋葬那些曾經閃耀的光華,作者將飽含真情的筆觸深入到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再次迴響那久遠而珍貴的空谷足音。
大愛無邊。愛需要發自內心的真情,需要一種更闊大而深遠的境界。在“生命之愛”這一輯里,俊峰在他聚焦人生跌宕的故事中,將愛的漪漣推向情感的激流,在時間的隧道中沖涮出人性的艱難和美麗。如《徐悲鴻長女與繼母廖靜文的半個世紀情緣》、《打工救你,我的同窗姐妹》、《用愛燃燒生命》等就是這樣的篇章。
報告文學首先是文學作品,也不乏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書里寫名家的篇幅佔有三分之二的比重,各類名家幾乎應有盡有,作家、書畫家、編劇、導演、演員、科學家、演講家、醫學家等等。記錄他們的藝術成就和心靈世界,描寫他們成就背後的精神境界,隨着時間的流逝,會愈加閃爍出金子一般的光輝。
一個對文學痴迷的人,內心永遠不會枯萎。俊峰正當壯年,充滿激情,相信他還會去激蕩和強大自己的生命體驗,繼續在文學園地里耕耘,會有更多好作品問世。
二00八年元月於北京
作者:穎驕/:/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