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住房,反映了農村的變化,透視出時代的變遷,農民思想的變化和追求。
文化大革命前,農村的房子是“土坯房,紙糊的牆,南北炕,住的是爹和娘”。
那陣子,農村困難啊,房子有的是土坯砌的,有的是“拉禾辯”壘的。一個村子里有住房的戶佔少數,絕大部分農民租房住,確切一點說是租炕住。農村房子都是東西屋,南北炕的格局,找房的住戶都是生活特別困難的,只能租一鋪炕住,這就形成了兩間房住兩家,三間房住四家,五間房有住八家的,是一個“大集體”,一個“小社會”。一個屋子裡住家多顯得熱鬧,但是,也特別不方便,白天下地幹活還感覺不到不方便。到了晚上,農村裡又沒有什麼文化生活,那家兩口子都有點不公開秘密,特別是年輕人,能不淘點氣啥的?你說,彆扭不?
發明都是逼出來的,都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所以,家家都掛幔子。所謂幔子,實際就像現在舞台上的幕布,舞台演出拉開幕布,住家“演出”也拉上幕布,南北炕你演你的節目,我睡我的覺,有聲音就聽交響樂了。也真有天長日久,南北炕互相男女互相生情的,在兩家人有時候缺男少女的“空擋”里,就有互相上對方炕的。所以,“上炕’一詞就成為農村有不正當男女關係的代名詞:“誰家老爺們上誰家炕了……”,那時候,茶餘飯後的話題少不了這個調料。
哈哈——,現在看,性解放還是從農村開始的。南北炕也大多住老少輩的,按規矩是南大北小,老的住南炕,少的住北炕,一般的人家老人都是讓給少的住,少的有孩子,見陽光,有利於孩子成長。小兩口剛結婚和老人們在一起住,過個把月就搬出去“找戶”住了,是自力更生,還是“格應”老人,還是圖方便,各人心裡都有小九九。
“新苫的房,雪白的牆,屋裡掛着毛主席的像……”這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膾炙人口的一首歌,是農村生活和住房的真實寫照。善良的農民,樸素的感情,在文化大革命也參加了“史無前例”。東西屋,南北炕住的一些人家,因為觀點不同,也分成了幾派,鬧的不可開交。我們村就發生一起反革命案件,住在南北炕的兩家人,因為觀點不同而勢不兩立,住南炕的王二麻子有一天告訴紅衛兵:昨天晚上聽見住北炕的趙老蔫半夜說夢話,罵國家領導人了。紅衛兵一聽,這還了的,連睡覺都反對國家領導人,這才是純粹的反革命,馬上抓了起來。住北炕趙老蔫的這個怨啊,他也不知道自己說沒有說夢話,如果說了,說了些什麼,他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誰說夢話自己知道啊?!
改革開放以後,農村富起來了,房子也變化了。
現在,農村的房子是:“磚瓦房,壁紙的牆,屋裡供着佛爺像,養着是丈母娘”。當我寫到這裡,電視台正在播出一檔《幫忙》節目,講的是農村一個老太太,養育了八個孩子,老人現在老了,八個兄弟姐妹沒有一個贍養老人的,老太太沒有辦法,求助電視台忙。我沒有語言再寫下去了…..
是啊,農村物質生活富裕了,房子大了,屋裡也寬敞了。可是,在欣喜的同時,感覺有些人的心卻是變窄了,似乎缺少了很多的東西?就此打住,不去想它了,那是政治家的事了,別難為老“作”在“家”里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