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不見炊煙升起

不見炊煙升起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不見炊煙升起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裡……”鄧麗君翻唱的《又見炊煙》無論歌詞還是演唱都非常的優美、茵藴。“我思念故鄉的炊煙,還有小路上趕集的牛車……”,朱逢博演唱的舊歌《那就是我》不免引發惆悵。

  按照老的說法,我應當是個遊子,離着故鄉有三千里,離開的時間已經整整23年,比在故鄉生活的時間還稍長些。中年,該到思念故鄉的時候了,對故鄉的思念從點狀的場景開始,總是被猝不及防的撩起。鄧麗君的歌從少年聽到現在是百聽不厭的,《又見炊煙》也常聽到,現在聽到卻想起了故鄉的炊煙。炊煙其實是做飯燒柴火冒出來的煙,炊煙是不招人喜歡的,PM2.5嚴重超標。小時候農村做飯都是用大柴火灶,這種灶很大,一般都有兩個灶口,架兩口大鍋。我家的鍋一口直徑一米,一口直徑兩尺四,大的給豬煮潲(音哨),小的煮飯燒菜。燒這種灶挺麻煩的,需要不停往裡填柴火。平日里,家人都在地里忙乎,只有外婆在家做飯,外婆小腳,走路都不穩,一個人在灶下添一把柴火,起來再炒炒菜,“灶上一把灶下一把”是農婦們訴苦的內容之一,用這個灶做飯很不容易。冬天,我很喜歡幫燒火,灶里翻騰的火焰輻射到身上很暖和。用這種灶灰燼久久不滅,我們弟兄幾個會把紅薯埋在灰燼里煨,那是我們兒時難得的零食。家裡的老貓也懂得利用灰燼的餘溫,在大冬天老貓老是賴在灶里不出來。

  燒柴的灶對柴火消耗很大,家裡的柴總是不夠,秋冬,母親總要到十幾裡外的山裡去打柴,早上出去,下午才能回,長大些我會半道接母親,很沉重的一擔柴,壓得喘不氣來。其實,小孩子也閑不住,荒地和田梗上長了很多一人來高的蒿草,暑假裡,我和姐姐要頂着大太陽去砍,就地晾曬在地上,等下午太陽變弱些,再捆起來挑回家。家裡屬於棉區,主要種的是棉花,摘完棉花的棉花桿絕不會浪費,要一根一根拔下做柴火。其他的油菜、花生、芝麻等秸稈都全部要挑回家做柴火。即便這樣柴火還是不夠,還要托熟人到山裡買“硬柴”,都是一些灌木的木棍以及加工后木材的邊角預料等。

  燒柴灶不光費柴,煙也很大,尤其是剛點火時滿屋子的煙,還好家裡的房子四面透風,煙很快就散去。柴灶都修建了煙囪,煙囪伸出屋外,在屋頂上很顯眼,做飯時炊煙裊裊升起,老遠就能看見。小時候農村小學上午十點才上課,一早起來,我們都要先干一些農活,在地里遠遠看見家裡的炊煙升起來了,那是外婆在做飯,再過會就可以回家吃飯了。從來沒有把炊煙當成風景,其實還有些厭煩,尤其是燒煤爐子,用松球加樹枝架起煤球,從下面點起來火,用大蒲扇對着爐子下面的風口呼呼地扇,亂竄的煙霧含有很濃的煤氣味嗆得眼睛睜不開,咳嗽連連,很難體會得到鄧麗君《又見炊煙》中的浪漫。

  以前城裡人做飯也要燒柴火,擱到現在吃頓燒烤都會招來城管的干預。老家農村也富裕了,留守的老人都使用煤氣,植物的秸稈現在大多留在地里就地回歸自然。人們改變了做飯的方式,無論城鄉再也不見炊煙升起的景象。沒有炊煙,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以說是社會進步的積極結果。

  作者:王瑜

  2014年8月作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