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現代生活方式的逐漸普及,以及受到職業行為的約束和限制,人們經常奔波於朝九晚五的浪潮之中。為了減去多餘的體重,保有強健的體魄,往往要用費用較低的走路的方法來增強心肺等器官的功能。在交通擁擠無車可乘的高峰時段,順便走上幾里路,也是時常會發生的情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走路當然會比較簡單。即便是在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叢林茂密的地方,每天要走上十幾里或幾十里路也不是太難辦到的事。安步當車式的走路,不僅可以實地考察風土人情的沿革變化,豐富自己的學識和經驗,沿途還能欣賞到許多優美的風景。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也對自身的健康大有好處。通過結識民眾,廣交朋友,也為日後的進退開拓了更多的空間。特別是在生活明顯改善後,運動就成了許多人日益熱心關注的事情。記得前幾年曾有人提出現代人需要加強運動,主張身體健康的人每天應當走一萬步的路。如果能夠做到,按照標準步長計算,每天就走了十五里,一年下來是五千多里,堅持下來不到兩年就可以實現走萬里路的目標。走路的地點當然可以由自己選擇,既可以在街上,也可以在室內的跑步機上,或者是在樓群間的小道上。作為健身的手段,這樣的做法當然有其中的道理。但是終究是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的,只是小圈子長度的依次累加和重複,與古人所說的並非是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只是為了走路而每天不停地走路,不去學習必要的知識,也沒有文化方面的素養,那就無形中變成了走路的機器。有的人需要在獲得比賽名次以後,花費許多時間來補習功課,就是由於走路過多過頻,而荒廢了學業的結果。
生活在過去時代的人,為了有真才實學或是臨時裝點門面,就要讀些經史子集之類的書。特別是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較差的人,希望通過讀書這樣的途徑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要獲得金榜題名,就要把該讀的書都讀遍並牢記在心才行。在當時的環境下,許多的讀書人只能靠抄書或借書,才能了解書的全部內容。讀完了本地的書,再想讀新的書,就必須要到別的地方去找書來讀。並且許多人在讀過書以後,對眼前的社會現象和存在的問題,也不是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單憑書本上的那些知識,也未必就能以正確的認知方式,對目前的真實狀況,作出全面的必要的解析和反應。所以古人就有了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主張。這種主張對於克服認識上的缺陷,全面了解和認識社會的現狀,從而推動歷史的進步,曾經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需要收集大量信息才能有所作為的時候,親臨現場實地考察,就會收到去偽存真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在現在的許多人都有讀書的習慣,然而由於走路耗去了大量的時間,所以有時要少讀一點或是用快速瀏覽的方式來加快閱讀的速度。以至於有人雖然讀了很多的書,卻由於疏於理解,對書中的精要部分不甚了了。這樣的學習方法,雖然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在實際效果上,難免要出現或多或少的潛在問題。
能在有生之年多讀幾本書當然很好。但是有了書也不是讀得越多越好。對於內容好的書,可以多讀一些,也可以只讀其中的幾本。關鍵是要能從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作為獨立的個人,畢竟要為生活着想,要肩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人固然應該為今後的前途而努力奮鬥,然而也同樣要愉快地生活,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讀書上面,只為了讀書而讀書。對書本知道得很多而缺少實踐經驗的人,雖然可以成為聖人,但在現今的世界里,卻是個有明顯殘缺的人。
作為關心身心健康的人,路要經常去走,書也要經常閱讀。讀書時讓頭腦處於清醒而活躍的狀態,走路時時常溫習書的內容,在兩者間達到動態的平衡,就會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通過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使兩者相得益彰皆有所獲,從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走路與讀書 標籤:讀書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