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育苑春泥

  時維六月,序屬仲夏。正值五黃六月時節,在一個艾粽飄香的日子,我們慕名游訪熊耳山下的一個千年古剎。有趣的是,在一個傳統節日味道很濃的時刻,我等卻去遊覽一個從西方異域傳來的佛教寺院,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然而,我卻從中品味出別樣的滋味,領略到不同的感受。

  深山藏古寺,古寺藏秘密。說實在的,猶如裊裊輕煙,“只履空廂”的故事一直就是縈繞心中的一個謎。陽光傾灑下來,空相寺門匾上由啟功書寫的“空相寺”幾個大字熠熠生輝,香煙裊裊中,一股神秘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步入寺門,院內景物盡收眼底,寺院不大,卻很精緻,院內,幾間大殿,數十通碑,一座靈塔高高聳立,廟宇巍峨,松柏森森,背靠青翠的熊耳山。

  “航海西來意,金陵語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空相寺那古碑上斑斑駁駁的偈語在訴說著一個高僧的傳奇事迹。1400年前,南天竺國(今印度)香至王的三太子,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師命,渡海東來。梁武帝信佛甚篤,遂迎至於都城金陵。由於二人對佛理理解有別,話不默契,不歡而散。此三太子不是別人,正是赫赫有名的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是也。

  達摩離開金陵,乘一葉葦筏漂過長江北上。初時,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身悟性,隨後便來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公元536年,達摩祖師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至極,如喪考妣,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給予高度的評價。(此碑現存於空相寺內)。

  據傳,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空棺廂內僅一隻履耳,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我猜想,在打開棺廂的那一刻,周圍的人一定是目瞪口呆,魂不附體的驚悚模樣吧,就像是電視劇《一雙繡花鞋》里的一幕,不過裡面放的是繡花鞋而已。

  一邊遊覽,一邊品味,琢磨着寺名的幾層意思。空相寺,空相寺,木魚敲出了你這寺院古老歷史的滄桑、久遠和神秘。空相寺始建於東漢年間,原名定林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並稱為我國四大名寺。空相寺,因達摩的“只履空棺”而得名,留下了一個雲霧般的迷。

  “空”是佛教義理的最高範疇,也是佛教哲學的根本概念,此即佛教所言“四大皆空,五蘊無我”之謂也,其實,佛教認為明心見性為空,“空”是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瞬息即逝的,並非指空無一切,無相無形,“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萬物都是空的,一切都在變化中,所有東西來自自然,而又歸於自然,所以是空的,體現的是消極的人生觀。“六根清凈,諸法空相”,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顯的真實相,竊以為,空相寺的得名,有這兩層含義在裡邊。

  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在鐘聲悠揚里,在艾粽飄香時,遊覽千年古剎,別有一番感受在其中。據古書記載,農曆五月正是仲夏,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因而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空相寺依託熊耳山而建,那熊耳山巍峨之勢自不必說,遠遠觀去,因其形狀頗似熊耳而得名

  登上山來,山下風光一覽無餘。山上,怪石嶙峋,奇石突兀,呈現各種姿態,巨石雜陳,橫卧在草叢裡面;山下,寺院儼然,阡陌道路,縱橫交織,麥黃一片,翠色一片。熊耳山自古擁有“八大奇景”,此刻都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且不說那“龍嘴噴霧”、“高樓洪鐘”,還有那“椿抱翠柏”、“土橋卧虹”,更有那高深莫測的“濯心泉”、“藏兵洞”……

  站在熊耳山上,朝下俯瞰,寺院鐘聲悠悠,香煙裊裊,遠方几條小道逶迤曲折,蜿蜒而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又想到了屈原。一個是“一葦渡江”的達摩,一個是“憤而投江 ”的屈原,兩者的共同之處都是與路有關,屈原是“哀民生之多艱”而苦苦求索探路,達摩是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屈原探的是一條眼前活生生的現實之路,而達摩則是着重度的是虛幻的來生,一個是宗教的,一個是現實的,但是他們都有一種執着的精神在支撐靈魂。

  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寺院的香煙裊裊和民間的艾粽香飄竟然交會在這裡,不禁令人思緒飄飄了。空相寺,香煙裊裊里,似乎看見罩在靈光和傳說里的達摩大師;端午節,艾棕香氣中,似乎看見早已定格在國人心中的屈原大夫,被定格的還有那句經典名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我在心裡悄然將其二人做一比較。兩人都是創始者,都受到頂禮膜拜。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是禪宗的初祖,而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達摩是南天竺國(今印度)香至王的三太子,“一葦渡江”后,沿着崤函古道來到了定林寺,講經說法,教化萬民,被譽為“西方聖人,東方活佛”。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主張對內舉薦賢能,修明制度,對外主張連齊抗秦,后遭讒言,被流放到沅水、湘水流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5月5日在國破之日,憤而投汨羅江而死。

  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熊耳山下,芳草萋萋,滿目青翠。“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我想起了屈原的詩句,眼前浮現了他的身影,“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修路幽蔽,道遠忽兮”,道路曲折、艱險,他在跋涉前行。俯瞰山下朦朦朧朧的空相寺,忽然心中一動,閃出一個問號來,假如當時就有佛教寺院,那麼他會遁世而出家么?答案是NO,因為他“離閔而不遷兮,原志之有像。”,“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他不會消極避世,從他和漁父的對話中也可以看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表達了他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苟活於世的決心,為了實現他的志向,可以“乘龍兮轔轔,高馳兮衝天”。

  艾粽飄香,空相古寺鐘聲揚。

  在山坡處,采幾株艾草,輕輕嗅着,忽想到潔身自好的屈原十分喜好香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種植大片香草,“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並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諸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可見一斑。

  空相寺,一座別有洞天的寺院,一座在熊耳山下被祥雲籠罩、被香煙繚繞了一千多年的“清凈世界”。端午節,一個與詩人有關的日子,一個飄散着艾草、香包和粽子濃濃香味,被熏染了千年的節日,兩個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卻有着相同的地方。

  千年古剎,鐘聲悠揚,千年節日,艾粽飄香。

  2014年6月初寫於墨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