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之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到處張燈結綵,人們不僅賞明月、吃湯圓,還要觀花燈、猜燈謎,故而元宵節又稱做“燈節”,有“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的說法。
元宵佳節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中都有生動的描寫。唐朝時,元宵之夜觀燈遊樂就已極為盛行,不管是王孫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無不觀燈夜遊。有初唐四傑之稱的盧照鄰詩云:“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唐朝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也是難得的佳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將元宵之夜燈火璀璨、遊人觀燈遊玩的盛況表現的淋漓盡致。
到了宋朝,元宵節更是熱鬧非常。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上都遠勝唐朝,而且活動也日益民間化。唐朝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朝則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元宵燈會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表達愛情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一詞中有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節便成了中國的“情人節”。“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新歡入手愁忙裡,舊事驚心憶夢中。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南宋的女詞人朱淑真更是把一對情人在元宵節約會時的複雜心情描繪的生動傳神。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詞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把元宵佳節盛況濃墨重彩渲染,但到精彩處筆鋒陡轉,戛然而止,含蓄婉約,意境悠長,遂成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