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感悟呂洞山

感悟呂洞山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山外人看山看外觀,山裡人看山看內在。看呂洞山回來,留給我的是感悟。

  我的家鄉就在呂洞山下保靖夯鄉,吉首矮寨鄉平年村的交界之處,家鄉有個很形象的寨名——牛角寨。大凡在我們的山裡,寨子的寨名總會因這因那的緣故而得名,而我們的牛角寨為何如此取名,老一輩們也說不出所以然,只是說,牛角寨好偏遠,就如同一對長在牛腦殼上的牛角,寨子就在牛角的頂端。寨子後面有一道高高的山坡,叫九牛坡。在我的那個童年時代里,一到星期天,我就要和我的夥伴爬上寨子後面的九牛坡,遙望不遠處那座巍然挺拔的呂洞山。

  之前,我對呂洞山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它名字的由來和它的凄美的神話故事。有人說是山峰間這兩穿洞並列,形似呂字,而得名。有人考證,作為地名,呂洞山歷經演變,先是“格剖格嬢”(古苗語,祖宗的意思),后是“里冬”,最後諧音成為呂洞山,“阿公山阿婆山”是意譯。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有兩個非常要好的小夥子,分別叫“吉舍”和“吉洞”,兩人都有一身好武藝,上山能赤手擒虎,騰空可抓飛鳥。他們同時喜歡上了一個美麗、善良、手巧的姑娘——玲翠,為不讓玲翠為難,吉舍和吉洞商定,用比武決定輸贏,不論生死。兩小伙決鬥的結果是,一人沒了頭,一人胸穿兩洞,雙雙為愛情戰死。多少年來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在呂洞山下廣泛流傳。

  在一個夏末秋初時節的雙休日,城裡的幾個相好的朋友邀我去游呂洞山。那天我們從花垣上車,上高速,過矮寨,下吉首,穿過繁華的大街,從吉首火車站繞上一條街巷,緩緩的行駛在吉首己略鄉的公路上,翻過一座山坳,就來到保靖縣的夯沙鄉,再順着悠悠的夯沙河逆流而上,兩岸古香古色的苗寨,鬱鬱蔥蔥的杉樹林,金黃飄香的田壩子,忙忙碌碌的人們,你就感覺到,河兩岸的美景該是呂洞山的恩賜。再往上就到了呂洞山下的呂洞山村,再爬上一道陡坡,就來到了呂洞山下。我抬頭一看,眼前一亮,呂洞山主峰壁立拔峰,巍峨壯麗,山麓方圓百里,奇景異觀,千姿百態。南有大峰沖飛泉流瀑,奇石怪峰;西有金洛河風姿綽約,深溝高谷;前有雙十字坪千畝沃土,莊稼飄香;後有阿婆山俯瞰千嶂,指點江山;呂洞山風光如用秀麗形容,略顯溫柔,如用壯麗描繪,稍稍適合;從這面看像雄獅,走幾腳看又像駱駝,從那邊看像奔馬,走幾腳看又像野牛。從正面看它呈黃色,從背後看呈青黛色。呂洞山怎麼看都看不厭,看不透。

  呂洞山南面是一條逼窄的深溝叫大峰沖,兩面懸崖壁立,沖內呈三級階梯狀。沖里最奇特的景觀就是瀑布林立,大小瀑布有十多個。最有特色的瀑布是指環瀑布,雷公洞瀑布和浣紗瀑布。雷公洞瀑布是在一塊懸崖上天生一個石洞,水從石洞中傾瀉而下數十米。浣紗瀑布高有一百多米,水像一塊白紗輕輕一晃,中間打了個褶再飄下來。浣紗瀑布是從雄壯的駝鳥峰流下來的。看來駝鳥峰也在為阿婆山在流淚。

  呂洞山的西邊是金洛河,傳說是苗族少女金洛沐浴的地方,非常隱蔽,河水清澈見底,兩岸一根根石柱千奇百怪地擋住人的視線,天生一個沐浴的好去處。呂洞山的前面是大小相連有一千多畝土的兩個十字坪,無論是天旱還是天澇,種下的莊稼都不會辜負庄稼人,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呂洞山背靠的阿婆山,方圓幾百里的山峰都在它的俯視下,山上覆蓋著一層青草,像一個清秀的女人,憂鬱地把阿公山緊緊地抱在懷裡。

  看呂洞山,感悟很多。在我的眼裡,呂洞山還是一座神山。它那洞開心扉的滄桑,挺拔孤傲的神態,俯瞰終生的氣勢,使你不得不敬畏和感嘆!它的身子好似萬龍騰飛,龍身似的山脊清晰一致地朝向峰頂,周圍群峰錯落,起伏連綿,猶如銀龍橫亘天際!四周圍的遠山如黛,宛若盛裝的苗家少女款款而行,時而浮雲遮掩,羞羞答答;時有濃雲纏身,頂插藍天,充滿了神奇的迷幻。它更像披甲作戰的聖將,閃着冷峻的幽藍,一種無敵於天下的雄姿勃發,令人不寒而慄。在我的眼前,呂洞山更是一座的奇山。它那怪異嶙峋的,凡是長成這種樣子本應的棲身石林,怎敢越過眾山群嶺孑然獨秀,再看它不具備柔美山嶺的輪廓,也沒有巍峨山峰的斧削。然而,恰如斷臂的維納斯,滄桑到極處,美到極致。假如沒有這凄美的殘缺,你會產生諸多的聯想嗎 假如沒有這執着的情愛,她還會令人肅然起敬和產生在靈魂深處的共鳴嗎?

  感悟呂洞山,你就感受到它最是一個古老民族象徵——呂洞山區的苗族。他們在呂洞山周圍生根開花,伸枝散葉,雄偉險峻的呂洞山為他們的生命提供一道天然屏障;肥沃的土地為他們的生存提供可靠的食物;美麗壯觀的景色為他們繼承發展苗族歷史提供不盡的源泉。正因為是呂洞山的呵護,才萌生出山腳下一個個古老的苗寨、一陣陣激越的苗鼓聲、一碗碗清醇的苗酒。

  走進呂洞山下的苗寨,只見古老木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偏屋的杉木蓋板上有陳年累積的青苔斑痕,家家木屋的兩頭豎有捆放整齊的乾柴。房前屋后三三兩兩叫喚着春光春色春情的雞鴨,屋檐下蜷曲着睡熟閉着眼享受煦風暖陽的黃狗,屋檐下掛的許多黃澄澄的苞谷,院壩外的坪場上用木棍支起的晒衣竿子上隨風飄曳的花花綠綠的褲衩抱兜和青色長長的頭帕,把寨子裝點得純樸而又自然。走進任何一戶家中,最惹眼的都是火塘。火塘中隨時都燃放着一堆柴火,上方懸挂着一炕熏黑的臘肉,就有昏黃的臘肉香味在屋子裡浸着。晚上,一家人圍坐在火邊,聊着家常,溫馨安適。那一隻黑黝黝的鼎罐在柴火中咕嘟咕嘟的燒水聲響,用鼎罐煮的飯燉的肉格外的香,那些上了年紀老人在火塘邊悶着燒上旱煙,一張煙葉在他手上緩緩地搓成長錐形狀的卷條,然後慢慢點燃,眯着眼吸上一口。晚上宿在苗家吊腳樓上,透過窗戶看月下樹影的搖曳,聽溪聲潺潺,古風謖謖,古樹、木屋伸展成天然的廊榭,木樓、石級築就成亭台樓閣,彷彿是住在了雲里、霧裡、天上……

  穿行在呂洞山下的山水間,總有一種不絕於耳,從粗糲牛皮上發出的“咚咚咚”的聲音,它起于山谷溝壑,翻坡過坳,穿山入林,震響長川大河,撼動千峰萬岳,撥開雲山霧海。這就是苗家的苗鼓聲。它穿過苗族遠古的歷史,傳達出原生古樸的舞韻。置身於此,你就能聽出鼓聲的激越,感受到場面的壯闊,熱血的奔涌……男女老少,只要聽到鼓聲響起,就能溝通、交流,就能理解、包容,鼓譜都寫在心裡。豐收了,打鼓;過年了,敲鼓;喜慶了,擂鼓,吉祥鼓敲得噠噠噠地響,聽不夠太平的鼓聲頌安康!苗鼓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推進而消亡,反而越敲越響。有苗鼓響起的地方,就有一張張像花兒一樣鮮亮的臉龐,就有一曲曲新世紀苗家的歡唱。苗鼓舞不僅是一種震撼力,更是一種精神,一個從苦難中走來的民族,沒有抹去歷史記憶,反而倍加珍惜盛世安寧,更能奮發圖強。那奔放的、自然的、激昂的鼓聲不正是他們緊跟飛速發展時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嗎?

  呂洞山下的苗家人,會釀酒,更會喝酒。手把大碗酒下肚喝個夠,酒後吐真言訴真情,喝到動情時,就有滿坡滿嶺的山歌忽若飄來:“清清悠悠一條河,吊腳樓灶膛一盆火。見面就喝苗家酒,一碗下肚最暖和”、“冬天燒得是情翻滾,夏天喝得是河起波。邊邊場上我走一回喲,山歡水舞好快活。”據說儘管是口拙之人,只要三、四兩苗酒酒肚,也能性靈大開,“開懷一斗歌三千,誑稱本是詩中仙”。我想,即便是當年的李白復世,亦應三分自愧,七分艷羨。喝喝苗酒,想想那苗鄉夜晚里木葉脆曲,白日里坡頭的挑蔥,邊邊場上的幽會,男女老幼的和睦,年年歲歲的快活,神仙也會羨慕。這真是“溪河九曲十八彎,蔽日濃蔭綠四邊。無奈幾欲不喝酒,只因相聚碰酒仙。”真是苗酒讓人醉,一醉醉千年呀。

  進苗寨,聽苗鼓,喝苗酒,你就感受呂洞山下的夯沙河,己略河早已不再是神話中玲翠和年姑為情掉下的傷心淚,這兩條河,帶着呂洞山區苗民的情和愛,繞過幽幽苗寨,穿過彎彎石拱橋,澆過肥沃田疇,一路歡歌而去,流進吉首的峒河,流進沅水,流進洞庭湖,流進湘江,流進長江,流入太平洋;你就感受到如今呂洞山下的苗家男女談情說愛還滿足於只用苗歌來表達嗎?他們就不會通過網上傳遞,傾述,微博傳情,視頻見面嗎?在清華、北大高學府的大學里就沒有苗家有志男女在攻讀研究生博士碩士的身影嗎?在北京,在上海,在廣州的高樓大夏的修建腳手架上就沒有苗家小夥子當農民工的魁梧嗎?在每天穿梭在波濤洶湧海洋上的航船駕駛室里就沒有苗家男人的船長嗎?在每天遨遊天空的空姐當中就沒有苗家女燦爛的笑容嗎?……

  在從呂洞山回歸的路上,我放開歌喉用苗歌唱道:“雲裡頭,天邊邊,有座高高的呂洞山,它是苗家敬奉的神,它是苗家祈福的仙。千年說,萬年傳,美麗的故事在人間……這裡是苗鼓的山,這裡是苗歌的家,這裡是苗酒的海,神奇的呂洞山笑口常開,那是阿公阿婆在說話。都說這是神的山,都說這是仙的家,美麗的呂洞山飄滿雲霞,那是天上仙女在畫畫。美在呂洞,美在苗家,多少古老的故事千古傳唱,多少古老的故事就成了不老的神話…….

  是呀,呂洞山,不老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