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周末有空,我信步走到新加坡河畔準備坐船遊河,可是看了看灼人的太陽又打消了這個念頭,決定繼續往前走,在周圍隨便逛逛。河畔右邊都是銀行的高樓大廈,左邊則是早期殖民地時期的一些建築,帶着濃厚的殖民地的氣息佇立在新加坡河畔,默默見證了新加坡的歷史進步。
??我走到左手一棟兩層樓的建筑前,看到門前用英文寫着“asiancivilisationsmuseum”,原來這裡就是“亞洲文明博物館”。我推門而入,來到前廳,簡單的乳白色裝飾,原木的地板在在讓人覺得是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接過導覽圖,我沿着木頭扶梯來到二樓的一號展廳“singaporeriverinterpretivegallery”。新加坡河歷史展廳通過口述歷史的錄音、照片、圖像、錄像片段和歷史展品,為我們介紹了新加坡河在不同年代的多元面貌和人文氣息,為新加坡河歷史之旅增添了瑰麗色彩。
??新加坡河是本島的命脈,已擁有六百年的歷史,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吸引了不同文化源流的族群前來發展,使新加坡成為一個最繁盛的轉口貿易商港和多元文化的國家。這個展廳從三個時期為我們講述了新加坡河的歷史。“殖民地時期前”介於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之間,當時的新加坡河一帶是各移民的居留地,也是轉口貿易的集中地。考古學出土的地圖、文獻以及工藝品為我們呈現了早期人民的生活面貌。“殖民地時期”1819年至1959年,此時的新加坡河與毗連海港已發展成為重要的轉口貿易和商業中心。聚居於新加坡河兩岸的主要族群—當地土著(oranglaut)、華人、印度人和歐洲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影響着經濟的發展。從“放債業到金融業”,從“碼頭苦力到商人”,“河畔足跡雕像”以貼近人群的方式細述了新加坡河的歷史。“獨立時期”講述了新加坡河由於貿易航道的日漸衰落而修整的歷史。新加坡河從1980年開始清理污水和堤岸,歷時十年改建成商店、餐廳、酒吧和娛樂場所,成了夜生活和娛樂場所的聚集地,從而為新加坡河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新加坡河展廳出來就到了“東南亞廳”。這個展廳有三個藝廊,分七個板塊介紹了東南亞的歷史。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和貿易往來的要衝。這種“貨物交易”也帶來了新的思想,來自中國、印度、西亞和歐洲的思想、信仰和科技對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多個世紀的相互交融而導致的差異形成了現代東南亞的特色。第一個板塊是“史前歷史”。在東南亞有關人類居所的初期史料可以追溯到四萬年前。在過去的六千年裡,農業逐步開發,青銅器和陶瓷等奢侈品的出現意味着當時社會的工業技術越來越發達。第二板塊是“印度佛教王國”。印度商人帶來了印度佛教的信仰體系以及有關王權的新觀念。他們認為,統治者即神王,擁有與天神交涉的權力,能使社會繁榮,人民豐衣足食,統治者與印度三大神(shiva,vishnu,buddna)幾乎是視為一體的。這些外來的諸神都各有自己的方位和坐騎,形態各異的諸神像在藝術家的手下呈現出各種特有的風采。第三板塊是“本土佛教”。十一世紀時期,緬甸聯合斯里蘭卡把小乘佛教傳入東南亞,接下來的四個世紀,小乘佛教漸漸取代了印度教成為緬甸、柬埔寨、泰國和寮國的主要宗教。他們奉行由佛陀、教義和僧侶社區組成核心部分的教義。第四塊是“爪哇王國”。十六世紀,以yogyarkarta和surakarta為權力核心的爪哇印度佛教王國改為信奉回教,他們的藝術和文化成就多體現在極盡奢華的宮廷文化上。第五塊是“越南”。越南是東南亞唯一受到華人極深影響的地區。這一特色完全反映在它特有的物質文化上,民間風俗把華人式的表現風格與當地素材結合,形成了奇異有趣的面貌。第六塊是“馬來世界”。馬六甲在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時期是個有名的通商口岸,因而引起葡萄牙人的注意,於1511年佔領馬六甲。流亡的馬六甲統治者先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王國,後來他們聯合武吉斯,在廖內全島組成一個聯盟陣線,在1699年正式建立了柔佛-廖內回教君主的領地。後來,隨着荷蘭人、英國人和泰國人的入侵,柔佛-廖內王國在十八世紀前漸漸趨於滅亡。第七板塊是“東南亞部落”。這些部落包括hmong,yao,aaren,akha,lolo高山族,以及東南亞島嶼的婆羅洲土著部落,bataks,nias。在這些部落中還有以獵人頭為榮譽的民族,看到那些真正的用人頭做祭品的展品,可能每個人都不願置身於那個地方了,不過他們的兇悍與勇猛也的確令人敬賞。
參觀亞洲文明博物館 標籤:兩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