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內心寧靜的五種方法
作者/甘正氣
沒有內心的寧靜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而這種寧靜是很難達到的,即使在萬籟俱寂的深夜,或是在人跡罕至的荒野、密不透風的史前森林、沒有常住民的太平洋小島,如果你胸中還是一顆躁動不安的心,那麼還是會感覺心累。如何保持內心的寧靜呢?如下幾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嘗試。
立即行動。很多時候,人們心裡感覺不安、焦躁,是因為心裡裝了太多的想法,裝了太多的計劃,裝了太多別人或者自己給自己安排的任務。你感覺這些想法、計劃、任務太多太多,不可能一一實現,而你又無法不去想它們。這時,如果你能立即行動,這種焦躁不安感就會迅速緩解甚至消失。想給某人發個信息、打個電話,想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想去西藏,想寫本書,想換個工作,想找個人結婚,想回家看看父母,想讀研,想留學,其實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而人們總是喜歡說“等我有時間的時候……”其實你現在就有時間,只是你寧可在心中裝着,讓這些想法發酵膨脹,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腦中始終就像颶風來臨時的大海。如果你有某個想法,馬上去做,即使做過之後發現感覺也不過如此。你嘗過,你試過,你就無怨無悔了。如果什麼都要等到退休了再去做,可能永遠都做不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實不僅孝敬父母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如果你不馬上做、立即做,即使你活到200歲,你都可能死不瞑目,因為你心中總是有很多事情沒去做。你要知道,早做永遠比遲做好,“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美國經濟學家保羅·海恩不是也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有“正時間偏好”,當下的快樂要比將來的快樂有價值嗎?
孔子曾對冉有說“聞斯行之”,意思是“聽到就馬上去做”。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到就馬上去做。《莊子·齊物論》里的猴子都知道早上四個橡實、晚上三個,比早上三個、晚上四個要好,因為時間拖得越久不確性因素越多,難道理性的我們竟然不如猴子?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趕快行動吧。
與書為友。內心不寧靜,很多時候是因為你心中沒有定見,不知道該幹什麼,或者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你整天在QQ上和別人談些“你中午吃了什麼菜”之類的廢話或者在微博上評這個論那個,但是說的話沒任何意義,不解決任何問題,最後感覺又浪費了一天,導致心裡充滿悔恨,更加不安。要保持內心的寧靜,你不能只與電腦為友,與手機為友,與互聯網、微博、QQ為友,而要“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與真理為友”,或者說與書為友,正如雨果所說“書籍是一種冷靜可靠的朋友”。學會和書本交朋友,因為它永遠不會把你的心事告訴別人,替你保守秘密,幫你條分縷析,給你指點迷津,它不會慫恿你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對你大聲說“go,go,go”,然後等着看你的笑話。它會說出最幽默風趣的話逗你笑,而不是傳抄網上那些你知我知大家都知的幾個段子;它會讓你足不出戶就見識澳大利亞神秘的艾爾斯巨石,讓你不坐時光飛船就遍知萬物的起源,讓你知道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夠幸福的;它會毫無保留地把作者的經驗、閱歷、教訓、糗事和盤托出,讓你頓感相見恨晚、二見如故。書會陪你說話,逗你開心,解答你的疑難,消解你的困惑,豐富你的知識,慰藉你的心靈。而當你不想理它時,你完全可以將其扔到一邊,而不會擔心“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學會以書為友,會讓你變成仁者智者勇者,永遠不憂不惑不懼,將一切讓你心神不寧的東西驅散無形。
停止自責。生活、工作的壓力已經很大,領導、主管、上級、老婆或老公的求全責備或許更讓你痛不欲生,即使真的是你的錯誤,你也不要太過自責。要記住,“盡人事,聽天命”,“為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得慷慨激昂、驚天動地,但他同時還把“成敗利鈍,非能逆睹”說得纏綿悱惻、婉轉凄涼,不給自己太多壓力。即使真的你錯了,也只需作事實判斷而不要作價值判斷,只需作定量分析而不要作定性分析,記住你只是在一件事情上錯了,一個環節上錯了,一個細節上錯了,而不能因此就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一無長物;也不要把別人的批評太當回事,社會、制度、家庭、工作環境等可能是導致你犯錯的客觀原因,只是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即可,不要耿耿於懷,更不要因此而全盤否定自己。
時常靜思。老祖宗告訴我們“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此處的“過”可以做另外一種解釋,即靜思自己的“過往”,而不是緊盯自己的“過錯”,要從自己的“過往”中找尋成就感,想想自己幹了什麼,看了什麼,讀了什麼,日子是怎麼過的,這樣就不會發出“蹉跎歲月”之類的感慨,因為很多事情很微小、瑣碎,靜思會讓你覺得確實沒有渾渾噩噩、混世度日。靜思,並不是讓你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而是讓你靜靜地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些什麼事,還要做哪些事,還有一些事情做到什麼階段了,完成這些事情還需要做哪些後續工作,哪些事情是非常緊急的,必須搶做快做,哪些事情可以稍微緩一緩,一些難點怎麼解決和處理,以便理出個頭緒,分出個輕重緩急。當你心中對你已做、正做、將做的事情,對昨天今天明天,對過去現在未來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判斷和認識時,你的內心就寧靜了。
懂得分享。有時內心不寧靜,是因為有太多東西沒有釋懷,沒有表達,沒有顯露,沒有使用,所以要懂得與人分享,分享你的經驗、你的智慧、你的體會,充分展示你的才華、善良、慷慨和大方。當人向你求助、求教的時候,不要吝惜,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只有使用才能實現它們的價值。不要把你的書房緊鎖,還要加上一個“書不外借”的橫幅;不要把你的心門緊閉,將真誠求教的人拒於千里之外;不要把你的錢袋緊扣,讓別人失望而去。你的知識、經驗和財富,就像是奶牛的奶,如果只儲不擠,或許就沒有奶了。當你把你的知識傳給別人,你就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你把你的金錢借給別人,世界上就少了一張愁眉緊鎖的臉。這些都會讓你的內心因為滿足而安寧。學會分享,懂得分享,比天天求神拜佛、念經禱告更會讓你內心寧靜,因為你的慷慨而讓別人得到幫助,這是最虔誠的修行,是最美麗的祭壇。
當然,要保持內心的寧靜,最重要的一點是減少慾望。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這當然是至理名言,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據此筆者建議大家,不要對“內心寧靜”太過奢求,先做到上述五點試試。
(作者單位:中國民主促進會湖南省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