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冷靜下來再看,其實,長城是一個廢物,它一天也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是一個勞民傷財的見證,白花花的銀子就鋪在了它的腳下,還有白晰晰的人骨;與現在的紅旗渠無異,終是個愚蠢的東西。
修建長城,是大腦一熱的產物,是混亂思維的衍生物。
我們濃縮一下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與其說是游牧民族與農耕社會的紛爭的歷史,到很能服人。
從西藏拉薩的北部,向東北方向延伸,至青海的西寧、甘肅的蘭州、內蒙古的呼和浩特以南、河北的承德、遼寧的朝陽、吉林的白城、黑龍江的大興安嶺東麓地區一線,自古以來,就是400毫米等降雨線。向南,逐漸遞增;向北,逐漸遞減。
而我們的長城,大致就在這一線上。
也就是說,以南,是農耕社會;以北,是游牧民族。
萬里長城,我們現在習慣的說法是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至河北的山海關。其實,不說遠了,明長城,東就修到了鴨綠江與圖們江的交匯處。
修建長城的目的,就是抵禦外來入侵,就是農耕社會為了保護自己的世襲領地,防止游牧民族的騷擾,過好自己的日子。
在西方長炮利艦被舶來之前,農耕社會的跑馬,不如游牧民族的長駒。內地的跑馬雍容爾雅,一副貴族風範,矯揉造作可以,馳騁疆場不行;游牧民族的長駒,嘶嘶長鳴,風捲殘雲,鐵騎到處,一片悲歌。
自古,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就是漢族的大患,戰爭不斷,劍戟相加,血染清旗,壯懷激烈,使得歷史拉鋸似地進展。
歷代統治者也曾經想用交易的方式來解決,但總是解不開這個扣兒。
和談、結親都試過了,不得正果;交戰,各有所傷,得不償失。
於是,漢人採用結成籬笆防狗的方式,動用國力,修起了長城。以此,想一勞永逸,邊疆再無戰事。
可是,籬笆沒有抵擋住戰馬的鐵蹄,邊疆戰事引入了中原,萬戶悲歌,民不聊生,鐵蹄踐踏之下,國之不國,玉石俱焚。
農耕社會打入游牧民族的領地,根本就沒有駐紮下來的想法,一番搶掠,又回到了內地的溫柔鄉,摟着三妻四妾過逍遙日子去了。
游牧民族的悍將們呢?進入內地也是一番雲雨,一路狂歡,大塊肉、大腕酒,盡興之後,就又回到了闊別的草原。
歷代不乏英明國君,唐宋就完成了大一統,邊境曾經到了烏拉爾山以東,“踏破賀蘭山闕”,成就了漢族最輝煌的一頁。
這樣的紛爭,好像還是沒有長城什麼事,真正成了擺設。
長城最輝煌的時候是明朝,大有封疆固土的架勢,把整個黑龍江都圈在了外面,好像固若金湯了。可是,還是沒有抵擋住滿人的凌厲攻勢,摧枯拉朽一樣,砰然倒塌了。
解決內地與少數民族關係最好的是清朝。
清朝在化解邊患方面,成為歷史上一面成功的鏡子。需要說明的是,到了清代,長城基本上就廢棄了,到了名存實亡的暮年期。
清朝起源於東北地區。而那裡,正是游牧民族與農耕社會的交匯處、結合部。生產方式上,處於過度帶;地理位置上,是游牧民族、農耕社會的鄰居;文化上,兼有對雙方文化的深刻理解。
處於這樣一個特殊的角色,成為雙方的替代者,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滿人崛起的初期,就着力建立起了滿蒙同盟,就在客觀上解除了西側的困擾,奠定了將內蒙古作為大舉進攻內地的前沿。
滿人入主內地,建立了滿清王朝之後,冊封了大批蒙古王爺,並強力實施了漢蒙聯姻,大力支持喇嘛教,經濟上給實惠,統治上還是臣民。這樣,就是放他一千碼,也不能形成成吉思汗式的統一力量了。乾隆時期,平定了準噶爾部之後,基本上邊疆就無戰事了,為清朝的發展剪除了後患。
就在這紛繁的歷史變革中,長城一直是歷史的看客。其有着雄赳赳的氣勢,但沒有氣昂昂的能力,充當了一個挺不光彩的角色。還不如都江堰,提供了灌溉之利;京杭大運河,為商賈提供了舟楫之便。
長城,徒有虛名,我為你悲哀。
長城,我為你悲哀~! 標籤:祖國,我為你驕傲作文 中國,我為你驕傲作文 馬,我為你哭泣作文 我為你歌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