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古香古色,具有悠遠的年代歷史,是個遠近聞名的古鎮。
小鎮有一條貫穿着全鎮的主幹路線,不是很寬,但也不覺得小,鋪着一塊塊大大方方的青石,青石上綠的青苔,是它歷史有見證。小道就叫小道,只是一旦稱上口了的東西,是很難改掉的,當年輕一代的人認為是不是給這條小道取個名字時,老一輩的人總是反對,既然已經叫上了口,現在為何要更改為一個拗口的名字呀!於是小道還叫小道.
小道是村裡的主幹路線,在鎮上是“l”字行罷開,起先.人見並不擁護覺得路不夠用,一頭老黃牛,一群羊,一輛自行車。只是在農忙時,道上的“土竹車來來往往地會多一些,但卻往來有致,不覺擁擠。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來小鎮被評為了文明古鎮,二來人們口袋裡有錢了,就忙着尋找精神的慰藉。於是接二連三的遊客向小鎮擁來。樸實的農民從先前的疑惑不解變成後來的喜笑顏開,因為,就那些他平時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用處的古窯子,古人居所,現在都變成了他們的搖錢樹。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了問題,小道太小了,要兩輛汽車並排着行駛有些難。還有,沿着小道路邊的一些人家,靠地緣關係開些家紀念品與土特產的店,都變的富裕的多了。而遠離小道邊的人家,則分享不到這樣旅遊帶來的好處,還是很貧困。於是小鎮不再安寧,每天都有一些遠離小道路邊的人家,上區縣市裡去,要求修改小道。
奈不住大批大批窮怕了的農民要求,市委開會討論小道修建的問題。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一,擴寬加長小道。二,在原有的形小道的基礎上改為“S”形的小道、消息一出得到數處的人喜笑顏開,忙着回家置理店鋪忙着開張的事。
小道加寬變成“S”形后,小鎮安靜了一陣子,但是很快,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小道加寬變“S”形,雖然很多戶人家得到好處,但仍有絕有多數人家仍與小道無緣。如果之前小道沒改也就算了,因為小道數百年就這樣橫着,但是現在改了,又憑什麼從別人家而過,而為什麼不從自家門前而過呢?於是新的紛爭開始。那些沒得到小道好處的人家,聯名上訴,向區委,向市委,向省委遞交他們的申請書,要求分得到應有的利益。那些鎮上的“頭頭”們事先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後來察覺出了點端倪,於是趕緊召開會議,商議再改道了事。
這次會議,形成了兩大派,一派由富豪組成的反對修道派,他們大多是在改道中受益的人,他們說要是再次把小道“分支”改狀,將會影響他們在小道邊就開的店鋪。一派是由一些未得到小道益處的農民組成的改道派,他們贊同改道,將利益分佈到全鎮的每處角落。
會議從早上一自延續到下午,但還是沒得到結論,最後還是鎮長咬牙一錘定音:修!把小路修成“|”形狀,沒錢,向銀行貸款,大不了不用那些鄉紳富豪的錢。於是全鎮人都歡呼着,吶喊着,好像這是一條走向小康,走向富裕之路。
這次人們的信心格外足,不日不夜地修路鋪路。當路修好了,比預計的時間提前了一個月,人們驚喜地看着這各貫穿全鎮各個角落的小道,眼裡的無限的憧憬,讓人明白原來致富不是夢,就像鋪一條路這樣簡單。
但是,事情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因為自從小道修建成|形后,家家戶戶都開起了致富之店,從全鎮看上去,至少有一半的人家將臨街的房間改為店鋪,而最重要的是,到鎮里的遊客正一天一天地減少。於是全鎮的人恐慌了,因為上銀行貸款修路的錢,開店裝飾進貨的錢都還沒着落,而且人們因為開店,連田裡的田地都荒廢了,現在野草長得可沒漆了。人們尋找着原因,但終究不得其果。
事實還是事實,因為小鎮上的遊人正在減少,小道上的商店漸漸地連進貨的錢也拿不出來了。於是,小鎮正慢慢走向沒落。
其實,人們不懂,城裡人來小鎮,不過是為了來領略小鎮的古樸與幽雅;其實,人們不懂,行人不過是為了踏上凹凸青苔小道上的怡然,而不要踏上柏油馬路的平坦;其實,人們不懂,遊人不過是為了小鎮的那份落沒與古老,而不是為了來看農村的城市化……
小鎮在落沒,而人們還不懂得其中的原因,總是站在店門口翹首以待,等待着遊人,也等待着一份等待。
也許,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東西,就如這條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