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潛射型,就是指將導彈彈體安裝在潛水艇中(一般是核潛艇),進行發射。潛射型彈道導彈是一個國家真正的殺手鐧。具有全球到達(核潛艇可以連續巡航上萬海里、幾個月不浮出水面)、全球打擊(導彈一般具有上萬公里的飛行彈道)、隱蔽性高蘇聯颱風級核潛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超過水下300米的深度)和二次打擊能力。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的三叉戟核潛艇和蘇聯的颱風級核潛艇。 俄羅斯颱風級核潛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 但潛射型導彈一般受到潛艇自身高度、寬度和載重量的影響,比較粗短,而且導彈的彈體周圍必須要有一個保護殼,來承載巨大的水壓。因此導彈彈體比較小。發射時一般由潛艇把發射浮筒發射出艙,殼體上浮至離水面數米處,啟動點火程序,保護殼內的導彈點火、衝出水面,通過地磁和GPS天線自行調整彈道曲線。 陸基型 路基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 一定意義上說,陸基型導彈才是真正的“洲際”,因為陸基型導彈可以不考慮體積對周圍環境影響的因素。這種導彈發射距離最遠,反應時間最快,自我保護能力也最強。 陸基型導彈發射井 所有陸基型導彈都需要一個發射井。原子彈發明后,洲際彈道導彈都具備了發射核彈的功能。因此,為了自身具有反擊能力,發陸基型洲際導彈發射井井壁很厚且深埋地下。一般都能夠在自身遭受核彈攻擊后根據預先設定的程序自行啟動,實施核反擊。因此,陸基型洲際彈道導彈具備二次打擊能力。 所有的宇航用發射架都適合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但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井卻未必適合用於航天項目。因為作為戰爭機器,洲際導彈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射出艙,並通過大氣層外的高速滑翔飛向敵戰區。因此,發射震動很大,且自身體積越小越好。而且宇航用發射井主要用於民用和科學實驗,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 發射井 這就是為什麼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車載、艇載和陸基環境下發射,甚至可以在自身遭受核打擊后反擊;而科研用的火箭、宇宙飛船卻只能在指定的發射基地中發射的原因。 目前的科技手段很先進,從70年代開始,蘇聯就率先研製“反導”系統。當導彈由外太空進入大氣層時,空氣摩擦加劇,紅外線特徵明顯。為了阻止敵對國攔截導彈,且為了擴大殺傷效果,目前的洲際導彈基本都具備“多彈頭”的能力。在指定的區域、高度、溫度和速度下,導彈將體內預裝的數枚彈頭拋出,能夠同時打擊多個區域,即便敵人進行攔截,只要有一枚導彈擊中目標,都會給敵方造成巨大的傷害。 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航空母艦戰略轟炸機核潛艇反坦克導彈M1A1巡航導彈戰略核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