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初中作文>初一作文>謝氏人物、故事1600字作文

謝氏人物、故事

白雲飄飄作文網 字數:1600字

  震驚和困惑之餘,提起手中相機,次日便只身前往法源寺後街。

  說起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幾乎無人不曉,1400餘年的歷史,佛門聖地,名人足跡,丁香牡丹,無不成為其名片。一牆之隔的法源寺後街卻鮮為人知,甚至少有外人經過。而這裡,在700年前,曾發生了一段感天動地的往事,把謝疊山的名字永遠和法源寺連在了一起。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江西弋陽人,其與文天祥在南宋寶佑四年是同科進士,兩人同樣率兵抗元,同樣義膽忠肝,以身殉國。他的散文格調高奇,氣勢磅礴,詩文樸素端正,沉痛蒼涼。為人剛直不阿,出任考官時,曾出題以奸臣賈似道政事為問,得罪了權臣,誣以居行不法,謫居興國。南宋咸淳中赦歸,德佑初以江東提刑,知信州。此時元兵侵犯中原,謝枋得奮起率兵抗元,無奈兵敗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區,賣卜為生。謝枋得算命與眾不同,他不取錢財,只收大米和草鞋。收取大米是為籌一日三餐。取草鞋是因其兵敗后曾經發誓說:“不見南朝不着鞋!”因此,謝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蹬草鞋。

  南宋滅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求賢若渴,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學士程文海向其舉薦宋朝遺民22人,以謝枋得居首。但是謝枋得堅辭不受,並寫下了着名的《卻聘書》,其中引用太史公司馬遷的名句“人莫不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以此明志。但是福建參政魏天佑急於求功,強行將謝枋得送入大都,迫其出仕。於四月一日到京,絕食數日而亡,以死表示了對宋室的忠誠。值得一提的是,謝枋得的妻子、弟弟、兒女等也多因忠烈或自盡、或被殺、或被捕入獄,可謂滿門英傑,謝妻李氏被專門收錄於《宋史·烈女傳》中。

  謝枋得在京的居住生活實際上只有短短几天,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謝枋得到達京師,到京后他尋問了死在這裡的南宋謝太后的葬身之處和瀛國公所在,禁不住痛哭一場。不久悲憤交加的謝枋得就病倒了,遷往憫忠寺居住。在這裡他見到居室壁間有孝女曹娥尋父投江的碑刻,不禁想起自己國讎家恨,無力回天的痛楚,悲從心生,泣曰: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於是他決定以身殉國。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謝枋得絕食而死。

  這段歷史據《疊山先生行實》記載:“四月初一日至燕京,初五日死於憫忠寺(今法源寺)。子定之護骸骨歸,葬於信州”。《宋史·列傳一百八十四》載:“遷憫忠寺,見壁間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留夢炎使醫執葯雜米飲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吾生耶!’擲之於地,終不食而死”。

  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韓雍請求為謝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員每歲為其舉行祭祀事宜,並與文天祥同賜謚號,“詔謚天祥忠烈、枋得文節”(《明史·列傳六十六·韓雍》)、並“建祠於盡節之所”(《日下回眸》),供奉謝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每歲致祭。

  1988年《北京名勝古迹辭典》也有對謝疊山祠的記錄:……明代在法源寺後街,江西會館謝枋得殉難處建祠,現院內還有二層小樓一座,原供謝疊山和文天祥像,該處以被公布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宣武區有着大片的衚衕四合院老街區老建築,近年來在城市發展的現代化建設中也加快了腳步,拆遷的力度越來越大,全然看不出微循環所在。

  法源寺後街終於也貼出了長長的拆遷公告,從西磚衚衕左轉,心就涼了半截,後街東口的左右的老房子已經被挑了頂子,院內一片狼藉,看來拆遷的動作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迅速,我心中惦記着謝公祠的小樓,從報紙上看不出拆的狀況,於是直奔法源寺後街5號,從街面上看到謝公祠二層小樓的左半安在,往前三步,才看到小樓的右半已然被挑了頂,靠東的一側二層只剩山牆和欄板,不過雕花護檐板尚在。穿過小樓,扶着古老的木製樓梯登至二層,雖然房頂不存,腳下一片破磚碎瓦,垃圾狼藉,但仍然感到小樓結實如故,人在二層走動時,這座明代的小樓紋絲不動。憑欄南望,正是法源寺的大殿後牆,後人拜謁祭祀謝公時,怎能不睹景生情。

  據周圍居民介紹,謝公祠故址也是江西會館,當年樓前曾有大片的竹林水榭,一派江南風格,40年前,小樓后尚有假山,後來房子緊張加上破四舊,大家就把假山砸了蓋了小平房。現在要拆遷了,街坊鄰居抬頭看着謝公祠小樓二層山牆上貼的大紅雙喜字,嘆着氣說,別看破,這麼多年這小樓不知迎送了多少小兩口……

  謝公祠是宣武拆遷區中的上百處文物古迹之一,宣武要發展,要騰飛,要給老百姓創造更好的居住條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請不要閉着眼睛拆丟了北京的風骨。

  謝枋得祠、法源寺、江西會館,與宣武,與會館,與科舉,與舊京文化,與歷史,是共生的,700年後,我們又有誰會成為千古佳話,或背上千古罵名?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請留住謝公祠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着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着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為他們頒獎。

  中國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謝家麟簡歷

  加速器物理學家。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期間,曾領導研製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年回國后,於60年代初領導完成一台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電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設計、研製和建造。90年代初領導建成北京自由電子激光。

  英烈相女謝二妹考略

  謝燕頡

  (一)

  謝二妹,廣東長樂(今五華)雙頭(今雙華)大陂人。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風起雲湧,各地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廣東也不例外。為了抗擊張、毛、李三都司的殘酷壓迫、剝削和奴役,長樂百姓也投入到了戰鬥行列。時勢造英雄,年方十八歲的謝二妹,因為人才出眾,被推舉為當地農民義軍的女首領,她率領起義軍直指當地封建都司,威震朝廷。後來起義軍被官兵擊敗,謝二妹不幸被俘,后英勇就義。

  民眾感其英勇烈節,被起義軍王朝(大順或大西)敕封為“英烈相女”,而當地民眾稱她為“謝聖仙娘”,為祭祀這位巾幗英雄,人們在五華縣雙華鎮大陂高山寨頂修建了“英烈廟”。

  該廟宇形制和用材均別具一格,也具有五華石鄉特色。其建築全部採用青色花崗岩石砌築而成,前亭後殿皆用石槽構件石榫卯接而成,建築飾有石獅、花鳥等動物圖案,且工藝精巧。廟宇呈長方形,長5。5米、寬2。82米、高3。15米。

  前亭為抬梁式石樑框架結構,四角攢出尖頂。平面呈四方形,前後石柱均為八角梅花柱。前為方形柱礎,後為鼓形柱礎。亭頂用預製石板拼成,翹角亭檐,頂尖置有石葫蘆。

  後殿為石磚牆壁,蓋石板瓦。內設一座石神壇,亦刻有浮雕圖案。神壇上加置一小石宮,宮內供謝聖仙娘神像。

  廟宇內刻有三幅楷書楹聯。神台楹聯云:

  莫道生為女子;

  依然沒則明神。

  后柱楹聯云:

  能敷人世康寧福;

  常作天邊歡喜遷。

  前柱楹聯云:

  禱心殷殷在我盡一心誠敬;

  情難已已惟神錫二字平安。

  此廟宇附近尚留有不少有關謝聖仙娘的遺迹,如仙娘梳妝的“絲線纏石”、急報軍情的“銅鑼石”,以及三都司下棋的“棋盤石”等。

  1989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布“英烈廟”為廣東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

  據史籍記載,西漢時期,南越王趙佗曾築崇台於五華山下,稱“長樂台”,因而得名,縣治名長樂鎮(今華城鎮),屬循州。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曾遷至七都九龍崗,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復縣治於長樂鎮。

  明洪武二年(1369),改元廣東道為明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7月,廣東行省改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通稱廣東省,撤循州,併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始築城牆。

  清雍正十一年(1733),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道治在潮安縣。

  五華山沿着兩支山脈走向,山巒重疊,河流縱橫,從而構成了全境地形複雜多樣的格局。沿琴江?五華河沿岸狹長的河谷地帶,南起默林北部,北至水寨河口,西起藍關,東止大壩,因大自然變遷,侵蝕沖積,而形成一個個河谷平原。

  在這些平原中,以水寨平原為大,東起白鳳嶺,西至烏石浦龜形嶺,南達旱塘凹石子蒗,北止樓子角?高車洞,最寬處達七公里,海拔均在50—100米之間。

  西部山地上有九座千米以上的山峰,而形成了華城盆地?歧嶺盆地?雙頭盆地?潭下盆地?長布盆地?大田盆地和華城盆地。謝二妹就誕生在其中的雙頭盆地。

  此地為東南高西北低的山地丘陵區,海拔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北部形成平原丘陵區,地勢和緩,山丘零星破碎,海拔一般為200—400米。謝二妹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就浴血奮戰在這山山水水之間。

  (三)

  關於“張、毛、李三都司”,或為廣東都指揮使張某、布政使毛某、按察使李某的簡稱,或為張、毛、李個三都司家族。

  明代,都指揮使司為一省掌兵的最高機構,簡稱都司。

  明洪武主朱元璋為了加強皇帝的統治權力,一改以前的做法,不僅取消宰相制,而且還在各地分別設立掌管軍政的都指揮使司、掌管民政的布政使司和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讓其各自獨立,不相統屬,便於皇上一手掌控。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掌一方軍政。包括其所統率其所轄衛所,均屬五軍都督府而聽從兵部調令。

  都指揮使司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稱“三司”,同為封疆大吏,分掌地方軍政、民政、刑獄。那麼,廣東的都指揮使張某到底是誰呢?很有可能是着名的“燕王靖難”的第一功臣張玉世家。

  張玉(1343—1401),字世美,祥符(今河南省開封)人,為元樞密院知院事,元亡后出走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降明,后從大軍出塞,至捕魚兒海,以功授濟南衛副千戶。後為燕王朱棣手下第一員大將,累官至燕王府左護衛指揮。

  他勇冠三軍,且身先士卒。“靖難之役”兵起,他任都指揮僉事,攻克薊州、遵化。同年八月,建文帝派老將耿炳文至真定會戰朱棣。朱棣即遣張玉偵察敵情后,言敵軍紀律渙散,打敗其易如反掌,朱棣許之。在戰役中,朱棣領數千人從城西南側擊,張玉、朱能、潭淵從正面猛攻。在兩面夾擊之下,大敗耿炳文。史稱“真定之戰”。

  建文二年(1400)臘月廿五,燕師遭盛庸軍截擊,大敗於東昌(今山東聊城),死傷數萬人,燕王亦被盛庸軍圍困於東昌。張玉冒死入圍救援,被斬殺,燕師則被迫還師北平,史稱“東昌之役”。

  朱棣聞知張玉戰死,慟哭道:“勝負常事,不足慮。艱難之際,失此良輔,殊可悲恨!”親自為張玉撰寫悼文。日後朱棣入主南京稱帝,以張玉為靖難第一功臣,追封榮國公、河間王,謚為“忠武”,位在諸人之上,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共侑,享成祖廟廷。

  長子張輔(1375-1449),字文弼,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址,此後四次平定叛亂。宣德年間,率軍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襲封為英國公,世襲罔替。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謚“忠烈”。

  次子張?(1390-1462),因功定神策衛指揮使。之後連升三級至中軍都督府右都督。泰德三年,加升太子太保。英宗復辟后,因張?迎立有功,封文安伯,食祿千二百石。天順六年,去世。贈侯爵,謚“忠僖”。張?之女嫁明仁宗。

  其三子張?(1393-1458),永樂年間,為錦衣衛指揮僉事。跟從明宣宗征討朱高煦,又跟從成國公朱勇出塞至氈帽山。正統十三年,以副總兵身份出征麓川。后討伐貴州苗族叛亂。積功為前軍都督府,總管京營兵。后參與奪門之變,與石亨、曹吉祥迎明英宗。封太平侯,食祿二千石。天順二年,張?去世,贈裕國公,謚“勇襄”。當時于謙、王文、范廣之死,都有張?在背後出力,其納賄亂政,僅次於石亨。

  然而張玉世家,世代興旺。英國公張玉為明朝最高世襲公爵,即使如劉瑾,魏忠賢當政,這一家也是穩穩噹噹,無人敢妄動:

  第一代:張輔,永樂六年(1408)晉封英國公;

  第二代:張懋,景泰元年(1450)襲封;

  第三代:張侖,正德十年(1515)襲封(張懋之孫,張銳之子);

  第四代:張溶,嘉靖十四年(1535)襲封;

  第五代:張元功,萬曆十年(1582)襲封;

  第六代:張元德,萬曆二十四年(1596)襲封(張溶子,元功弟);

  第七代:張維賢,萬曆二十六年(1598)襲封;

  第八代:張之極,崇禎三年(1630)至崇禎十年(1637)間襲封;

  第九代:張世澤,崇禎十六年(1643)襲封,末代英國公,被李自成軍所殺。

  謝二妹所反抗的廣東都指揮使應是第九代張世澤,至於廣東布政使毛某,廣東按察使李某,待考。那麼敕封謝二妹為“英烈相女”的絕對不是明王朝或南明王朝,而應是李自成大順王朝或張獻忠大西王朝。

  (四)

  有史料可稽,清朝初年有廣東長樂有客家人,慕西蜀之沃野千里,謀生遷徒而至,同時還從廣東搬過來“三都司”神祗,令人費解。

  今成都市新都區三河鎮,有一個名叫“三都村”的村落,此地居民至今還說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村民分屬楊、李、張、趙等姓氏,且其祖先大多數來自於廣東長樂縣。追尋其村得名的緣由,大家眾口一詞。

  說與祖先遷川時,是背負“三都司神明”而來,因為長樂某地的客家人,歷來崇拜明朝在當地掌管地方軍政、民政、刑獄的張姓、毛姓、李姓三位都司,奉若神明,供奉拜祭。

  因相沿成習,今要離開故園,遠去他鄉,捨不得就此與祖輩幾代人崇信的三都司神明訣別,於是便敬請神明一齊上路,大家一齊商量了護送神明入川的動議。

  於是決定由當地楊韶叔一家,將三都司神牌背負隨行。他們踏上遷川之途。一路千辛萬苦,數月艱難歷程,均賴都司神明庇佑,又有地方公差護送,楊氏一行鄉人才終於平安到達西蜀地面,立腳於成都府北新都三星店、螺絲壩一帶。

  今已繁衍十幾代,楊韶叔後裔在四川艱苦創業,新建家園,還為三位都司神明營建了新的府邸,即一座三開間通體石結構的廟宇,於乾隆六年(1741)建成,同時還為三位都司鏨石成像。石刻像高約四尺左右,皆穿戴明朝禮服官帽,並列供奉於廟堂之中。

  這座供奉着“張都司、毛都司、李都司神位”的“三都司廟”,被當地移民後裔繼續奉為保護神后,一直享受着頂禮祭拜,且香火一直旺盛。

  延至民國初年,三都司廟由一座小廟,擴建為有十多開間的建築。廟內還增設了鍾、鼓等祭祀設施,最盛時有七八個看司照管廟務。

  因為擴大了規模的三都司廟,故在周圍百里內名氣大增,當地的基層行政區劃曾一度將此地命名為“三都保”。

  農事有關的節慶活動,以及春節迎春活動,均在這裡進行。每年春節期間,從初一到十五,三都司廟前彩龍翻滾,大戲連台,熱鬧非常,成為客家民間文化活動的一大亮點。

  1949年以後,曾有一所小學就辦在三都司廟內。“文革”期間,三都司廟遭到拆毀,神像不復存在。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當地的客家人在距原廟50—60米處的一片竹林里,重建一座僅有八九平方米的簡陋的三都司廟,廟內供奉着觀音瓷器坐像和佛祖畫像,同時還有一幅寫着“張、毛、李三位都司老爺”神位的神榜。

  廟裡還留下的遺物,有一塊殘缺的石刻屋脊,經辨認大概是乾隆年間始建的那座三都司小廟的屋脊的一角,作為當年移民遷移文物的遺迹保存至今,彌足珍貴。

  謝二妹與三都司是冤家對頭,逝后仍在地隔千里的兩地繼續受到人民的祭祀,令人深思。

  張玉有文才,當年曾攜琴載酒漫遊長樂東山嶺,並留下着名詩《為愛東山》:

  為愛東山景緻幽,攜琴載酒任遨遊。雲迷路徑人煙少,翠擁峰巒樹木稠。

  丹灶無存仙已往,華封有跡字空留。管它世上塵凡事,春自春來秋自秋。

  恆安二中初一:謝雲鵬



謝氏人物、故事 標籤:歷史人物作文 人物作文 卡通人物作文 人物介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