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本詩寫作年份不詳,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這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 山西古籍出版社二??六年一月二版《李商隱集》中,第221頁對本詩的註解如下:“全詩情感熾烈而纏綿,相思與離恨經詩人攝取物象緩緩道來后,其情感深沉而慰藉。” 而對於本詩第三、四句千古名句,第三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實指文中主人公對遠方愛人的思念,其中“絲”字諧音“思”。而第四句“蠟炬成灰淚始干”。“淚”亦指相思之淚。兩句的原意為:“我悠長的思念就像春蠶吐出的絲一樣,到死才會完結;我無盡的離愁,就像蠟炬滴下的燭淚一樣,蠟芯成灰后才會枯乾。” 對照之前語文老師的說法,我不禁唏噓不已,最令人冒冷汗的是,我這位可敬可親的語文老師,居然得出:“常用來形容老師”的結論。 不過話說回來,那位語文老師對當時十來歲出頭的我們有這樣的解釋亦情有可原,甚至為他能得出如此結論感到欽佩。不過我又頓生邪念:如叫他去解釋李商隱另一詩歌中的一句“見我養羞頻照影,不知身屬冶遊郎”,老師他將會作何解釋呢?唯一肯定的是他不會直白白活脫脫地剖析給那些三年級的孩子看。(這不是廢話么?) 建議人教出版社以後不要往小學語文書上灌此類迫使老師們歧義的句子。(要放就乾脆放《金瓶梅》選段!) 我的牢騷傾瀉完了。
二??七。農曆三月。二十五。
關於李商隱《無題》名句歧義辨 標籤:關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