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橫亘於高山峻岭之上,她綿延千里,傲立於古中國的北方鎖鑰;她橫跨千年,從漢唐走到了現在。將中華精神代代相傳。
雄偉的長城有她的語言,只是不同於書面文字,但至今仍縈繞人們耳畔。
司馬遷用一根竹管毛筆揮毫而就的壯麗詩篇,流傳百世,人們從他的語言中讀到了屬於中華民族的自強,自立與自信。
但不妨設想一下,倘若沒有司馬遷之類的史官們用竹簡記錄下的過往,或許我們今天還會疑惑於是何種生物製造出了這等偉業,從而自嘆不如,忽略了自身的力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大的標誌,一者為硬實力,即經濟,軍事;一者為軟實力,即文化。對於文化的堅定與堅守。說白了,就是對於歷史的自信。對於自身力量的自信。
很多民族因沒有從文中中找到自信而分分崩離析,而一些智者意識到這點,急忙用宗教來維持團結,於是教會,教皇應運而生。其實,這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他們的語言中缺乏自信。只能用上帝,菩薩,安拉來聊以自慰。
值得驕傲的是,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大規模的信仰,來左右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這也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對於自身命運有自信的民族。而這種自信上,根本來自語言。
放眼世界民族長河,語言給予自信的事例不勝枚舉。
1941年,當德國納粹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時,斯大林發表了一篇充滿激情的演講:法西斯主義要毀滅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呢?是出現過庫圖佐夫和蘇沃洛夫,普希金和托爾斯泰,列賓和蘇里科夫這些偉大人物的民族試問一個民族擁有如此多的偉大人物,這樣的民族難道會被隨意征服?正是通過代代語言的傳承,使一個民族具有了磅礴的底蘊。
一個優秀的民族會將她的文字,語言的表達方式代代相傳,新時代的號角已轟然響起,面對日趨激烈的世界競爭,作為中華少年,我們自然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求中國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於無聲處聽,我聽到了歷史的深沉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