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自古以來就是保家安邦的象徵。無論是平民百姓家的小木門,抑或是高大的城門,都起到保護門內那片天地的作用。而我卻要說,我們應當敞開大門,不要輕易關上它。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的大將,他因善於帶兵打仗而屢次建功,身份自然是高人一等。藺相如只是一個士大夫,卻因為一次的出使並保住“和氏壁”而變得與他平起平坐。廉頗不服,處處與藺相如作對,可藺相如的寬容終使廉頗感動。最終,他們之間的那扇隔閡之門被打開,從此一同為趙國的興盛而奮鬥。隔閡會阻隔人們的交流,讓彼此之間變得陌生。甚至有礙於社會的發展。由此可見,打開大門破除隔閡是如此地重要。
我國清朝末年,朝廷的統治者昏庸無能,卻盲目地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從清朝起,開始推行閉關守國的政策,關閉廣州十三行等全部通商口岸。這一閉,使本來就不甚富強的中國日益衰敗,科學發展停滯不前。此時,外國正處於文藝復興,大批人才湧現出來,使其科技力量不斷壯大。當中國的統治者還在馬車上沾沾自喜,國外早已出現了汽車和輪船,人們的生活比以前有質的提高。而我們國家的人民卻知識薄弱,被封建制度壓迫,生活貧困。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落後,而且問題還在戰爭中暴露無遺。在戰爭中,外國列強用的是手槍大炮,而我們卻只是刀槍棍棒,這直接導致了戰爭的失敗,讓百姓苦不堪言。閉門造車只會更加落後,歷史已驗證了這一點。我們的國家要想進步,就必須打開大門,加強與外國的交流。輝煌的歷史並不是我們炫耀的資本,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國家才會有真正的發展,才能壯大富強。
平日我們的學習生活也應該敞開大門,不要孤陋寡聞,要跨出圈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與更多的強者競爭對抗,才能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安於現狀的人是不會有進步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做到熟知天下事。昔日那種“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習方法已經不可取,今日的學習應與時俱進,做時代的主人。
因此,我認為關門固然可以守,但更重要的是開門與別人交流,促使自己進步。否則,那一扇門只會變得不堪一擊,到時又如何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