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授課時不在於多問而在於善問,巧問.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分析學生心理,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問題和提問方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良好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
把握提問的"問點",明確提問的目的性
課堂提問數量不等於質量,不分析教材,不看提問對象,不講提問效果,一味貪多圖快的提問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因此要找出"問點",即在知識的疑難處,轉折處,設計問題加以引導.比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先複習商不變的規律,通過例題的學習得到分數的基本性質,再設問"根據商不變的規律的內容你能說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商不變的規律與分數的基本性質之間的本質聯繫,恰到好處的讓學生解決了問題.所以課堂提問"問點"要精,結構要簡單合理,才能使學生明確提問的目的,更好地回答問題.
把握提問的"度",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例如,教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算理,先通過例3的圖理解題意,再提問"求1/2公頃的1/5就是求1公頃的幾分之幾"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圖發現其中的關係,再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寫出計算過程,從而使學生最終發現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同時也通過思考理解了其中的算理.如果沒有圖來降低問題的坡度,學生在解決上面的問題時就會感到困難.所以問題的設置要由易到難,由淺如深,層層推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提問的"坡度"和提問的"難度".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優化表達形式,提高提問的藝術
課堂提問,教師不能只顧着提問"為什麼"而應不斷地改變提問的方式和問題表達的形式.使問題更接近學生,從而使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感興趣.首先,教師應有意識地用一些答案不唯一,解法不唯一的開放性問題來問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學習環境.其次,問題的設置要注意角度的轉換,使其具有新鮮感.比如"雞兔同籠問題",由於雞與兔的足數不同,學生很難算出來.教師如果改變角度巧妙地提示說"我命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隻腳".這時學生在教師幽默的語言中發現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因此輕易地解決了問題.教師提問角度的轉換,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下解決了問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後,教師的提問還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問題改為生活中的事件或故事,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長方形面積的方法后,這是提問:"學校準備給我們每位學生的課桌做一張桌布,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每張桌布要用多大的布呢全班共要用多少布全校呢"由於這個問題是學生身邊的事,所以學生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於是積極主動地想要解決.這樣即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時間能力,把生活和數學聯繫起來.
總之,要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這樣,課堂提問才能從形式上,內容上實現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