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十六歲在家自學,學的詩文請范柳泉指導,習得書法請范培開指導。同時在大姑家當教書先生。
大姑夫認識張栗庵,讓他去拜師學藝,張栗庵也是范培開的師傅。
張栗庵在安徽和縣鋪集漁家網村見到了林散之,張很喜歡,因為林散之年輕好學,樸實無華,談吐不俗,對古詩文已有相當基礎,他說:讀書人求學問,在能自立時,首先要知道門徑,要有師承,要講求法度,憑自己想象去臆造不行,漢儒經師,都有師承法度,你學習勤奮,但千萬不能圖虛名,荒度歲月,漢代司馬遷寫史記,敘事質樸無華,文詞簡潔,宋代程氏兄弟及朱子,學說源自老莊,出筆皆能闡發六籍之精髓,以誠為本,窮理為主,明代歸有光承其遺法,工古文經術,法度嚴謹,晚清以桐城派方苞姚鼐為首應學其法度,精研經學。
林散之見到張先生后才知道做學問的門徑。
林散之說張先生不但指導他寫詩文的法度,後來到上海從師黃賓虹也得力於張的大力推薦。有一次大病,也是張處方救活。張先生臨終前,林散之去看他,得先生肖像一副,從此懸挂於江上草堂,時時鞭策。
一日張栗庵見林散之作《陶淵明醉酒圖》說他對古詩文詞有所悟,夙所秉承而能進其所介,唯六法之道非可臆造,開導點化,是在真師,切不能鶩於虛名,誤入歧途,空度歲月,吾友黃賓虹,海內名宿,可往師之。
於是32歲的林散之,四個孩子,尚有一子在腹中的人,去上海投師黃賓虹。
他有一詩:為留傳統一枝花,不辭辛勞育新芽,佳節春秋齊放日,讓她先後吐紅霞。
一次東北雞西一個小姑娘才12歲,小姑娘不慌不忙在林散之跟前懸腕揮毫寫了一副頗為老練的草書,林喜歡,於是他告訴小姑娘,寫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筆才能力透紙背,這是真力,寫字時,手不能抬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樣平,這叫平肘,還要虛腕,虛腕才能使手中的筆自由轉動,隨心所欲。林散之對小姑娘的父親說,他自己18歲開始學唐碑魏碑,30歲以後學行書,60歲以後才寫草書。小孩子學書,要先由楷入行,由行入草,打好基礎,否則,釘頭鼠尾,諸病叢生,要該就難了。
林散之給小姑娘寫了一副,又寫一幅,,他一向對真正愛書者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