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吳國(今江蘇南部)的越國(今浙江北部)互相接壤,互相仇怨,經常打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打敗越兵,越王勾踐只剩下五千多兵,被圍困在會嵇山。勾踐對三軍發布命令說:“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及國君的同姓同宗,有能幫助我想法打退吳國軍隊的人,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隨後派大夫文種到越國求和,吳王夫差終於把軍隊撤走了。
為了報仇復國,勾踐對本國的人民說:“我不知道我國的力量不足,去和大國結下冤讎,因此害得老百姓們犧牲在荒郊野外,這是我的罪過啊,請讓我改過。”於是,他埋葬在戰爭中犧牲的勇士,慰問那些受傷的兵士,撫養那些倖存的人,安慰那些有喪事的人家,廢除那些百姓不滿意的規定。他忍受了奇恥大辱,親自去侍候吳王夫差,並派三百個士人到吳國當差,他親自在馬前給夫差開道。驕橫貪婪的吳王夫差信以為真,允許越國作為吳國的屬國而存在。
越王勾踐在失敗后忍辱負重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的卧薪嘗膽,終於以弱勝強,實現了復國的心愿。這個故事被後人引以教訓,並被作為題材編成各種戲劇(如《卧薪嘗膽》,《膽劍篇》等),在人民中間演唱,流傳,給人們以巨大的教育力量。
勾踐報仇雪恥的故事選自《國語》。《國語。》是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載的史料,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史實。
它具體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種種情況,歌頌了符合人民願望的英雄人物,鞭撻了那些殘暴荒淫,卑鄙無恥的反動統治者,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愛憎。
劇作家曹禺的着名歷史劇《膽劍篇》,也是我國春秋末期吳越戰爭是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為題材,成功塑造了古代英雄人物勾踐的形象,歌頌了勾踐堅韌不屈,刻苦自勵,發憤圖強的精神。
城北中學初二: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