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以“誠信”為題,令吾等作文,三日為期,郎朗噹噹,三日已過半,吾心實乃焦急,草草作罷又恐師長怪罪,特壯膽,以此文示之。
見一文章,題乃《吾問信於孔子》,趣意繁升,閱畢后,實是高蹈服膺,大稱妙哉。
文中道:實誠、真誠、忠誠謂之‘誠’、實踐諾言謂之‘信’。連於一體即為“誠信”,人之品性之謂也。此句所含妙處,在於揀三誠,附實踐,謂之誠信。實則成與信,莫過如此。
國之政施,信為基。昔商鞅變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鞅立木為信,使秦西戎即霸,六國遂臣。
夫周幽王得褒姒,寵幸至極,但?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姒,盡取周賂而去。周幽王身死國亡,是以失信於天下,為後人所恥笑也。
尾,引其文曰:“信者,進能一統六國,退可失喪霸業。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上無信,則民亦奸狡隨生。信立則法行,法行則政生;信喪則兵卸,兵卸則國亡。由是,信之得失,既可興國,亦能亡國,民無信不立,政無信難施,當為為政者重也。”
文結,此文若交與吾師手中,多半疑是抄襲之作,這也不可置否,有抄襲成分於其中,願師諒解。
初二: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