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從小就生活在充滿“希望”的世界中,父母對我們的希望,老師對我們的希望,以及小朋友在過生日吹蠟燭時的那一句“我希望……”使我們看不清“希望”這個東西,只是即興地給它下了定義:希望就代表一切美好的東西,有希望就有未來。
記得還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從小就會唱,每當哼起它,那優美的旋律所描繪出的美好畫卷,便又一次堅定了我“希望就是美好”的信念,這樣也好,我伴着這樣的旋律,懷着這樣的信念,走出了我金色的童年。
接下來的日子使我動搖了那樣的信念。在那些個莫名其妙的黃昏,沒心沒肺的黎明,我不再奢求屬於我的希望。我不明白為什麼我一如以前那樣虔誠那樣無辜,而希望卻讓我再也找不到,猜不透。
沒有希望陪伴的日子是痛苦的,熬人的,真的就像別人所說的黑暗,我生平第一次有了那種感覺,鑽心的冷,刺骨的痛,這時你只想找一間溫室,寧可做溫室中的幼苗。
但我並沒有,我最無助時,我會想想別人,大家是怎樣的情況,畢竟我是一個凡人。
於是我開始在黑暗中挖掘,想象眼前有一條路,這路雖長,但我們仍把它想象成一條通向春暖花開的路,我唯一的路,希冀中帶着些渺茫,困惑中帶着些嚮往,我懷着複雜的心情耕耘着,不敢奢望收穫,只求那小小的樹苗能快些生長。
聽,好像是鳥叫的聲音,聞,好像是百花齊放的春天!
痛苦的希冀化作了泥濘的淚水,滾滾而下,我實在是等了太久啊!等着等着,我就哭了,哭到嘶啞,我便又笑了,我看到了那些因等待而流下的淚滋養了我空虛的靈魂,補給了我那整裝待發的船隻,在向著陽光的地方,我看見了晶瑩跳動的希望,聽到了花開的聲音。
初二: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