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在中國河南省唐河縣馬振扶公社,有一名中學女生叫張玉勤,她在一次外語考試的答卷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學ABC,照當接班人!老師在她的答卷上批註:馬振扶有個張玉勤,不學外文想成神,……。面對老師的批評,她思想壓力很大,最後,她跳水庫自盡了。造成了轟動一時的馬振扶事件,當時正值文革,受此事牽連,她的班主任、校長鋃鐺入獄,上百人遭到批判,而全國學校的教學也一度一片混亂。這是文革時期中國大地上發生的悲劇之一。是萬惡的英語殺死了這個花季少女?其實稍能明辨是非的人都能想出,真正把她逼上絕路的,不是具體的語言知識,而是當時社會和主流話語中對知識和文化的敵意與無知。無知者無畏,這大抵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外語學習的偏見和藐視。
也許是歷史在開玩笑,文革卻有這樣一段軼事:1974年12月23日,周恩來抱病飛赴長沙,向毛澤東彙報四屆人大籌備工作的情況。王洪文也到了。毛澤東再次明確表態支持鄧小平,說:“你們留在這裡談,告訴鄧小平在京主持工作。”“Politics比他強。”毛澤東指着王洪文對周恩來說,“他沒有鄧小平強。”一邊說還一邊在紙上寫了個“強”字。一心想搶班奪權的“四人幫”之一王洪文不懂英文Politics的意思是“政治”,在一邊木然。如果這時王洪文知道外語的重要,也許就不會去樹張玉勤那個典型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但是,學習母語並不是一定要我們排斥外語,在我們學好母語的同時,掌握一到多門外語,同樣也能使我們更多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對我們的民族生存發展同樣大有裨益。
母語 標籤:母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