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雜文>《我品戰國策》第二回蘇秦連橫說惠王之[惠王之慮]

《我品戰國策》第二回蘇秦連橫說惠王之[惠王之慮]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第四說:惠王之慮

  話說這蘇秦用盡渾身解數,向秦惠王發動全棉的攻擊。可是秦惠王呢,應該說一直是比較淡定的。在後來的本章記載中,蘇秦又向秦惠王上了奏摺。秦惠王一直沒有採納。這十次奏摺中不排除二人又進行了相關的討論。《戰國策》中,沒有相關的後來討論記載。我們這裡有一個疑問。除了蘇秦的說辭漏洞百出,那麼秦惠王本身是不是存在一些顧慮,或者其他的想法。本集,就對秦惠王的事例,結合本事做一些分析。

  秦惠王在位的主要政績就是平商鞅之亂,並且採用了司馬錯的建議攻取了巴蜀之地,獲得了更為珍貴的地址資源。關於這件事的辯論還是比較精彩的。張儀建議進攻韓魏之地,擴進中土。掌握地址要塞。而司馬錯的建議是攻取巴蜀,獲得地址資源。雙方的辯論還是比較激烈的。而張儀的策略,相比司馬錯的策略是沒有高低可分的。而惠王聽取司馬錯的建議。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惠王還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擁有地盤才是硬道理。我們先挑防禦力比較弱的國家進攻。先佔取地盤再說。韓魏雖然小,但是也不是開玩笑的啊。而且,我秦國進去了,別人也眼饞。這不是塊燙手的山芋嗎?

  而秦惠王的務實一來是受謀士司馬錯的影響。二來他的出生背景也有一定的影響。惠王的父親是秦穆公。秦穆公得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日益強大。這些惠王都是銘記在心裡的。所以,在惠王的心裡有鈔票才是硬道理。注重地盤,注重鈔票,惠王這個人還是很現實,很實在地。

  根據惠王的這個性格,我們來分析他不採納蘇秦建議的邏輯。據本人的品讀,應該有一下的顧慮:

  顧慮一:蘇秦閱歷

  我們可以確定蘇秦來秦國是第一站,為什麼呢?因為後章說到蘇秦遊說的鈔票也花光了。黑色皮襖也破損了。說明他在秦國逗留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前篇惠王說到:先生不遠千里而來登廷指教。這些都可以說明蘇秦來秦國是第一站。也就是說蘇秦在以前沒有相關的成功案例。也沒啥謀划的閱歷。更是沒啥來頭。這樣一來,面對比較務實的秦惠王,一般來講是不太靠譜的。秦惠王背地裡可能和士大夫們說:你們看看這個蘇秦,出出茅廬,提出戰爭解決一些,你們說,這不是很可笑嗎?惠王哪裡有這個顧慮,是很可能的。

  顧慮二:形同張儀

  惠王在和蘇秦的交談中,彷彿看到了張儀的影子。兩個人的主張極為相似。都是以戰爭為并吞天下的政策。而張儀本人的言辭強於蘇秦。並且張儀本人陰謀較多。而這時候的蘇秦都是陽謀較多。秦惠王在張儀和司馬錯之間的策略選擇的是司馬錯。如今的秦惠王看到蘇秦和張儀相似。就拼棄了蘇秦。他可以斃掉張儀,也可以斃掉蘇秦。

  這裡要明確秦惠王不是反對戰爭,如果他要是反對戰爭就不會去攻巴蜀。而是現在除了巴蜀之地已經攻下。其他地域的戰機還不是很成熟。說明秦王還是比較善度時勢的一個人。

  顧慮三:言無利害

  蘇秦沒有像他的前輩顏率一樣,語言精簡,但把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都說的很清楚。讓人一下子覺得很動心。不僅僅是利的誘惑。還有名的誘惑。在蘇秦的說辭中,不具備這些。這樣惠王就在想:你小子說來說去,我發動戰爭到最好也沒見到最實際的利益啊。你只是說發動戰爭多麼多麼好,可以吞併天下。可是我先取那個,再去那個,那個容易,那個困難。你都沒說。這叫我怎麼操作啊。沒有所謂的可行性方案。

  顧慮四:性格保守

  從惠王決斷張儀和司馬錯的建議結果,我們還可以看出惠王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在採取軍事行動中,一直都比較保守。那麼面對蘇秦的戰爭策略。惠王可能覺得風險是比較大的。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心裡踏實一些。蘇秦的言辭不僅是大規模的戰爭,還是要幹掉周天子。所謂槍打出頭鳥啊,諸侯誰都沒說要幹掉周天子。你蘇秦卻說要幹掉。這個軍事行動未免也太冒然了。我要是聽了你的,必然遭到諸侯的群攻。

  顧慮五:政治凌亂

  秦惠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稱秦惠文王或秦惠文君。嬴姓,名駟,秦孝公之子。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於是商鞅逃亡,被魏國趕回秦國內。商鞅於商地召集其黨人,北攻鄭縣,惠文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後“五馬分屍”於彤,滅商君之族。前324年,惠文王稱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在位27年,年有46,太子盪即位。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商鞅於商地召集其黨人,北攻鄭縣,秦惠王派兵將商鞅生擒殺死後“五馬分屍”於彤,滅商君之族,然而他並未廢除商鞅之法。

  秦惠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魏國任命公孫衍為相,楚、齊、趙、韓、燕、義渠六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

  秦惠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義渠趁秦與三晉大戰,攻擊秦國西部地區,大敗秦軍。秦惠王派自己的異母弟公子疾在東部戰場戰勝三晉聯軍,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韓、魏三國合縱攻楚,楚國大敗。三國接着又打敗了楚國的盟友齊國。秦國佔領了楚國的漢中,使秦國本土關中與巴蜀地區連成一片。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韓國大舉攻秦。

  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

  秦惠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28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佔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並開始設立相邦。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派出兩路大軍分別進攻齊國本土和在燕國的齊軍,以支持自己的女兒易王后。在兩路大軍獲勝后,秦惠王派自己喜愛的兒子公子稷入燕為質。秦惠王十歲就有了女兒易王后,兒女眾多。

  在這個年表當中,我們看到在惠王剛即位的時候,就面對商鞅這個政治強敵,剛剛上位的他沒有懼怕或是無助。相傳說秦孝公死前,就有過相關滅掉商鞅的暗示。

  公元319年,諸侯合縱攻秦,這個時候已經是蘇秦策劃的。而從秦惠王即位后,338年,距離蘇秦發動合縱相差19年。也就是本章的故事是發生在338-319年間。這段時間惠王不僅經歷了伐取義渠,又經歷了商鞅之變。可以說心裡多有些感慨。

  蘇秦來的不是時候。政治凌亂是秦惠王最後一點的估計。

  蘇秦閱歷,形同張儀,言無利害,性格保守,政治凌亂。這些都是當時秦王需要考慮事情,當然,或許有其他更多的顧慮。本人只能品讀到此。

  那麼失敗后的蘇秦去幹了什麼呢?他又有哪些反思呢?是否就此一拜塗地?經過這件事,他是否改變了自己的政治策略呢?

  請聽下集:崛起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