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品戰國策》第一回
秦師興兵取九鼎之[巧舌顏率]
第三說:巧舌顏率
當聽說秦國要來討鼎。周天子可是有點急了。早就在祖宗輩上,就有過人想要這九個鼎。誰呢?是春秋五霸的楚莊王。當然,楚莊王當初面子上問的是鼎,實際問的是江山。沒想到事隔多年以後,秦國又來要鼎。戰國時期,周皇室已經窮的不像樣子了。所有寶貝基本都被諸侯奪去。擁有的地域也不過十幾個縣。差不多就像老子說的,一隻狗叫,全國都聽得到的樣子。窮的就剩下了這9個鼎。周天子能不急嗎?
不過這周天子還是有一些賢臣的。原文是這樣講的: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顏率。他找顏率商量。老顏啊,你看這個事情怎麼辦呢?首先,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段文字陳詞比較有力。比較肯定。這事放在哪個時候不小。可是原文里沒說周天子找群臣,而群臣中顏率站出來說什麼計謀。說明顏率在當朝還是有一定的權利,並且是周天子的貼心人。周天子沒問別人,直接找的顏率。這個人比較靠譜。
而這個顏率怎麼回答的呢?原文是: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在這個陳述的過程中,看得出顏率早就有了計謀。而且是信心十足啊。不然怎麼說,大王勿憂呢?那麼,這個顏率為什麼有這樣的把握,他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顏率,較早的政治家,縱橫家。早於蘇秦,張儀,司馬錯等人。是戰國時期出名的名嘴。
他見公仲時,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被收錄在《戰國策》。原文是這樣的:顏率見公仲,公仲不見。顏率謂公仲之謁者曰:“公仲必以率為陽也,故不率也。公仲好內,率曰‘好士’;仲嗇於財,率曰‘散施’;公仲無行,率曰‘好義’。自今以來,率且正言之而已矣。”公仲之謁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見之。什麼意思呢?就是顏率去會見韓相國公仲,公仲不願見。顏率對公仲的通報人員說:“公仲一定認為我在撒謊。所以不見我。公仲喜好女色。我則喜好士人;公仲為人吝嗇,我則慷慨施捨;公仲行為不正,我則急公好義,從今以後,我將直言諫諍就是了。”公仲的通報人員把這些話告訴給公仲,公仲趕緊起身,去接見顏率。
大家看一看,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名嘴。利用對方的喜好,給予正確的誇獎。被誇獎的人即便知道中了圈套,還是那麼心甘情願。說明了顏率的第一個為人特點,能言辨。那麼根據不同的人,而說出不同的利誘的話語,可以用語言抓住對方的弱點。說明了他第二個為人特點,知人。
光有張嘴可不行。還要有政治頭腦。他為什麼沒有去求臨近的魏國,還有臨近的韓國,或是梁國。是因為他清楚,即便是他求救了他們。結果也會因為秦國的臨境而臣服於秦國。即便是去求了,也是白求。在顏率的心裡應該清楚秦國這次問鼎的目的。所以,他果斷的選擇齊國。因為齊國的實力與秦國相當。所以,在他的判斷中,唯有齊國可以把秦兵嚇回去。這點說明了他第三個的為人特點,善度勢。
能言辨,知人,善度勢。這三點加起來決定他很有信心。可以解決秦軍問鼎的事。那麼,他到齊國是怎麼說的呢?顏率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顏率的這番話雖然簡短。但是可以說意義深刻。其中包含了多重的智慧。夫秦之為無道也,是從側面誇獎齊國君主有道。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是說秦國想兼并天下的企圖。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說明顏率的在撒謊。這件事壓根就沒和別人商量,這樣說是突出周天子的誠意。如果說,只是顏率我和周天子商議,未免也不把這事當回事。與秦,不若歸之大國。這裡突出一個大字。是為了說明齊國的強大。引申義為,齊國強大而秦國弱小。出兵援救乃是輕而易舉的小事。夫存危國,美名也。是顏率利誘的開始,他先以名來利誘。當時的戰國雖然諸侯割據。但是還不至於明着稱帝和周天子對着干。如果這樣干多少會遭天下人所爭議。而接着援救周天子而出兵,一是出師有名。二是天下人都會認為齊國心裡還是有周天子的。這個齊宣王還是記得周天子恩惠的。齊國的開國君主不是姜子牙嘛。顏率熟知齊宣王的愛名心裡。所以,一開始就以美名來誘惑。得九鼎,厚寶也。是顏率以利誘之的手法。如果名你齊宣王不喜歡,那麼,這個利你總得動心吧。願大王圖之。是最後加以真誠的肯定。就是說,齊王你來吧,這是我們最真誠的願望。我們再看齊宣王的反應是什麼呢,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好傢夥,就這短短的幾句話,說來五萬援軍。當時的周天子地域人口也不過三萬。看來這個顏率真的是不簡單。
在能言辨,知人,善度勢的為人基礎上,先以抬高對方的實力,在表明我方的真誠,然後以名利依依誘惑。這個說辭未免也太天衣無縫了吧。這就顏率這個人。一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代表。遊說之士的典型。
語言精簡,明朗。陳詞到位。為了達到目的,他已經做了充分的分析和準備。那麼這個齊王又是什麼人呢?他如何來看出兵之後的問題。還有在出兵這個決定上,以他的人性應該做了哪些分析呢?
請聽下集:五萬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