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的回憶
近日清理書籍,從一本舊書里見到了兩張全國通用糧票。 這些有着三十多年歷史的糧票濃縮了國人多年的苦辣酸甜,已成為滄桑歷史的一份見證。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已經今非昔比,但只有經歷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糧食匱乏日子的人,才會嘗過身無糧票寸步難行的滋味。
據考證,1955年11月印製的糧票,是我國第一批全國統一定量制糧票,即 “全國通用糧票” 。糧票初行,由於當時沒有飢餓相迫,不為人們重視,有時還互相贈送。家住大城市的人們時常寄10斤、20斤的全國糧票給鄉下的父母。 但到了3年困難時期(1959年至1961年), 糧價急劇飆升, 糧票不斷升值,1斤糧票要賣5元多。 就這樣,糧票的身份一下子青雲直上,成了“救命符”。那時候也有飯店,所有麵食都憑糧票購買。國家工作人員能發定量糧票,老百姓只能到糧管所用糧食換糧票。外出走親戚,出差辦事必須帶糧票,否則就會挨餓。
因此,社會上一度出現過不少倒賣糧票、 甚至非法偽造印製糧票等的犯罪案件。1986年,在飛馳的火車上,就抓住一位特大的糧票販子,一次繳獲糧票20多萬公斤;1988年,四川破獲一起特大糧票貪污案,某縣糧食局的一位票證保管員,貪污、倒賣糧票41萬公斤,最後被判處死刑。
後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農村實行了農田承包到農戶后, 糧食問題得以緩解 , 居民生活也逐步改善。糧票的作用開始弱化,到1993年(5月10日)首都北京公開宣布停止使用糧票時,全國早有27個省市自治區共1800多個縣市廢止了糧票。到1993年底,全國已基本放開了糧食價格。至此,在中國流通了近40年之久的糧票,正式宣告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