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聽到或是看到“韓寒”這兩個字,這傢伙好像挺火的。閑來無事上網查查看,權當消遣。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一個長得蠻帥的小夥子,估計語文學得還行,其餘各科學業相當差勁;可能體育也不賴,說是開車很是了得。寫作水平不知道怎麼樣,但是作品倒是很“賣作”。可能其文章正好迎合一些群體的口味吧,這傢伙挺牛的,寫的書都能賣到外國去啦。我沒看過他的書,不能枉評。不管其作品社會價值如何,能去騙點外匯總是好的,起碼算是為國家做出了一點貢獻吧。雖然我沒有看過他的作品,在其網文中看到他說過有點錯別字也不要緊的論調來看,作品的水準想必也是一般罷了。但是他為什麼這麼火呢?這就是“迎合”的功勞了。比如肯德基,麥當勞,還有可口可樂,這些東西誰都知道沒有什麼營養,但有人吃。
閩南語有一句話,叫做“歡喜在人願”。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就是各人的愛好不同,取向自然也就不一樣了。崔健在唱《一無所有》的時候,很多大學生敲盆打桶跟在其後與他吼,因為崔健唱出他們的心聲,唱出他們一無所有的貧乏,唱出他們的“肯德基,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崔健迎合了這一代大學生。現在,韓寒,郭敬明等一批所謂新銳作家,他們的作品也正好迎合了一些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快感。這是一群什麼樣的讀者群呢?有錢有閑,起碼能上得起網,以八零后獨生子女居多。這些人孤獨叛逆,渴望有人道出他們的心聲。於是就成就了一批“文壇新寵”。而這些新寵們又很懂得現代人氣的烹飪技術,煎炸燜炒樣樣精通。今天罵大師,明天罵泰斗。誰有名氣誰有份量我就挑誰來罵,跟當年的紅衛兵一樣打倒一切權威。
這種現象是好是壞呢?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就像當時的文化大革命,誰敢瞎說。我的意思是順其自然,冷眼觀螃蟹看它橫行到幾時?可是那些被斗的“幹部”怎麼樣呢?鬍鬚被揪當然很痛,於是,你踢我一腳我還你一拳;你揪我鬍鬚,我扯你辮子。甚至打急了互相抓住對方的命根子,也顧不上掉了褲子露了屁股蛋兒。這樣一來看熱鬧的人就越聚越多,事情越來越越複雜啦。彼此的人氣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老的不要臉,小的不害羞,打得不分輸贏互利互惠,名氣和神七一同都飛天啦,
“韓寒現象”還得益於互聯網,要是沒有互聯網,就沒有這麼便利的條件讓幾億愛湊熱鬧的中國人來圍觀。要是沒有互聯網,那些“新銳”們的作品也不能這麼快速傳播。他們應該感謝改革開放,感謝科技發展。
這種現象還能火多久?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