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思想鉤沉>新舊環境和文化衝突下的鄉土文學創作

新舊環境和文化衝突下的鄉土文學創作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家,中國文學主題的傳統幾乎就是表現鄉村的傳統。早在中國古典文學中,鄉土文學就已發展到相當發達的程度,形成了以優美、恬淡、樸素、委婉為特色的自足的藝術體系。然而,中國嚴格意義上的鄉土文學,是產生在中國近現代文學之中。因為在此前,現代城市文化還足以衝突鄉土文學這一大的主題。真正現代意義的中國鄉土文學概念,最早是由魯迅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提出來的。魯迅曾根據當時賽先艾、王。翻、許欽文等文學研究會一批青年作家的創作的某些特點,在《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 導言》里最早使用“鄉土文學”來稱呼這類作品,並立即被文學界接受。對鄉土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研究史上也很多,但大多從作家看作品,從作品看作家,忽視了從時代性上去探討創作的誤區和方向。本文的研究有別於傳統上重作家、重作品而忽視環境因素,而試圖通過對新舊環境和新舊文化的衝突來思考,從整體上尋找原因,從而解答現代中國下的鄉土文學寫作路在何方。

  一、當代中國鄉土文學發展現狀

  經歷了一百多年發展歷史的中國鄉土文學,從單純的描寫農村題材發展到今天涉及的複雜的領域,而更多的是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產物。鄉土小說也在這種新舊環境和文化的衝突中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誕生了眾多優秀的鄉土文學作家,他們通過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形式創作了大量的反應這種變化下得農村,也出現了一些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元紅》等這樣的優秀作品。進入21世紀,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作家筆下和心中那嚴格意義上的農村將不復存在,但是卻很少由作家能主動和坦然地面對和接受這種變化,鄉土文學的創作面臨著創作上的困境和尷尬。

  當下農村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時代的農民無論在生產生活方式,還是在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上,都正在經歷着史無前例的深刻巨變。與此相仿,文學要獲得具有時代特點的鄉土文學題材,就不能停留於既往的創作經驗和文學傳統,傳統意義上的鄉土文學創作要面臨一個轉型的問題,而作家對當下農村的陌生顯而易見。其中,主要表現在:

  一是鄉土文學作品的主題得不得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九月寓言》、《馬橋詞典》到近期的《秦腔》、《笨花》《豐乳肥臀》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當下鄉土文學創作在想象力的挖掘和對民間文化資源的吸收和轉換,以及思想的深化、敘述方式的革新等方面相比過去現實主義創作的局面,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在主題上還是延續了以往的路線,任務和環境描寫上還無法展現出當今農村的諸多變化。農村題材的文學創作往往陷入類型化、程式化的寫作狀態中,優秀的作品自然少之又少。而實際上,農村題材的主題開拓上並非困境,如何站在現代的視角和表現手法,寫三農問題?寫新農村建設問題?寫城市與鄉村變革問題?寫城市平民生活問題?等等創作題材還是豐富多彩的,這就需要作家能否深入到農村第一環境中去。

  二是偽鄉土文學佔據了相當大的空間。近幾年,很多標榜着“新鄉土作家”而從事的“新鄉土寫作”過分得疏遠了真實的農村生活,陷入一種病態得表現模式當中。寫作者們把現在的城市經驗和過去的鄉土經驗交相混雜,製造出一種奇怪的“雜交”主題,由此,鄉土文學創作在敘事形態、敘述策略上發生很大轉變,已經迥然不同於80年代前的鄉土文學創作手法,但也正是這種轉變反倒凸顯了他們對當下農村理解的嚴重缺失。不僅如此,當下的鄉土文學創作,更多只是在複製某種既有的生活資源,精神的探索在他們的創作中是缺席的,這源於在強烈市場衝擊下的作家對公共意識的日益弱化。關注當前農民問題,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社會方面的如何認識和把握當下農村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是作家們在社會轉型期普遍感到的困惑。相比之下,對作家而言,“怎麼寫”當下的農村,無疑是一個更切實的問題。( : )

  三是鄉土作家得不到更新換代。縱觀當今文壇,從事鄉村小說創作的大多事業已成名的中老年作家。儘管他們來自農村,對社會和人生都有着自己的觀念和思考。但是,他們對鄉村的思考的基礎卻仍處於七八十年代,甚至是更遠的年代的經歷,他們創作的源泉是那些根深蒂固的青少年時的記憶,與當今農村的現狀有着很大的差距。當然,他們也在體驗生活,常到農村走走,可是作為文學創作身後最深刻的來源,還是深入的體會,而不是走馬觀花的認識。這些作家大都已成名且生活相對優裕,無形之中對鄉村生活體驗的領域和深度都變得相當狹窄,乃至封閉。造成創作深度的匱乏。因此,他們在作品中似乎是在揭示底層的農村生活,卻往往力不從心,內容漸漸落後了,喪失了生命活力,缺乏了與真實生活層面的聯繫。而真正從底層農村走出來的文學愛好者更多的受到大眾文化潮流得影響,從事其他題材的文學創作,真正有些想從事鄉土文學創作的作者又缺乏必要地鼓勵和引導,往往很難有優秀得作品。

  從另一個角度講,創作者之所以難以觸摸到鄉村生活的真實,還受當今社會節奏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受人類文明進程的衝擊,缺乏對新舊環境和文化的衝突的應對。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文壇也一樣。

  二、鄉土文學在鄉村和城市中間的艱難取捨

  進入21世紀后,中央推行“城鎮化”建設,原來廣大的農村陸續邁入城鎮化。城市與鄉村歷來是建立在現代與傳統的對立模式上,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常常使鄉土文學陷人了城市與鄉村的兩難選擇之中。城市與鄉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的對立,使處在兩難選擇中的人們更渴望建構一種具有鄉土精神的心靈家園。這本來應該是鄉土文學得以發展的機遇,但創作者大都未能認真研究和分析這種現實所帶來的具體要求,在寫作上陷入浮躁,甚至有些鄉土作家轉而投入到描寫城市的作家行列。

  從鄉村到城市,“鄉村”成了與“城市”對立的“他者”,從城市到鄉村,“城市”又成了與“鄉村”對立的“他者”,這種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使鄉土文學表達上陷入了城市與鄉村的兩難選擇之中。一方面,城市的進步、現代、文明讓人渴望進駐城市,人們從落後的鄉村到城市來尋找現代化,充滿了憧憬,而一旦真正進人城市,嘈雜、疲憊的城市生活卻並不稱心如意。另一方面,鄉村的純真、自然、傳統、質樸、原始的野性等又讓身處城市的人們渴望重返鄉村,鄉村成了大多數城市人心中的夢,實際上把鄉村想得很好的他們卻發現自己已經找不到找尋夢的路。一是因為現代人的意識使他們難以適應現代文明無法進人鄉村所帶來的落後與愚昧;二是今日的鄉村被現代化破壞得面目全非讓他們也無法容忍和接受。鄉土文學將城市與鄉村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來進行敘寫的現象揭示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反映了民族生存及文化的困境。同時,也傳達了一種信息:現代人對回歸本真的鄉土精神的渴望。隨着現代文明的日益推進,城市的獨特魅力也顯山露水地呈現出來。在中國的現代化背景上,城市意味着文明,意味着改變命運的機會,更意味着一種優越的生存方式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這在路遙的《人生》中表露無遺。城市就是進步、希望、光明、現代文明、現代化的象徵,城市是光明與希望的所在,相應地與之相對的鄉村則是落後、閉塞、愚昧、黑暗、舊的農業文明、傳統文化的象徵。人們往往以能逃離和決裂於鄉土與傳統為進步,於是他們離開鄉土去城市,並以能進駐城市作為最高理想。鄉土文學常常糾葛在這種主題的衝突中,這種看似是對傳統和現代的取捨,從本質上反映了很多作家不能從客觀角度思考鄉土文學的創作,而陷入對這種衝突的浮躁和焦慮當中。 [1] [2] [3] 下一頁



新舊環境和文化衝突下的鄉土文學創作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