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恆的《勵學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道出了讀書的多多益處及艱辛,所以以讀書為出路是歷朝歷代無論是高官還是百姓普遍選擇的方式,用知識的淵博程度來作為衡量人能力的一個標準。普天之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故父母都會竭盡全力以支持子女求學,即使含辛茹苦。
想當年,身為農民的父母為了將我們姊妹供養成才 ,除了省吃儉用,得想方設法的為我們籌集學費,每每到開學報名時,學費負重愁得父母多是夜不能寐。貸款,打工,養蠶,餵豬,賣農副產品,甚至到後來我們都考上學,大額學費,迫使父母竟賣掉田地和宅基地。回想那個時候的“報名”,內心霎時湧出多少的辛酸和別樣的難以訴出的滋味!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終於待到我工作時,一年兩度的“報名” 工作又牽動着我的心。那時我在邊遠深山裡的農村中學工作,每到快要報名時,總惦念着班裡的幾個貧困生是否已籌到了報名費,能否準時來報名。當報名工作完畢,習慣性的那幾個空位總讓人心痛不已,於是不管是烈陽炙烤還是風雨交加,都要徒步或是搭乘“飛毛腿”(三輪車)進溝或是爬山去了解沒及時來報名的學生,當看到家徒四壁的狀況,或是有家人重病卧床的情景,那些孩兒見到老師的到來,淚流滿面的慟哭或是絕望的神情,總讓人心碎和心痛,於是乎,一月四五百的工資,一次報名工作結束,總是傾囊而出或是入不敷出。當看到孩子回到教室一副感激和努力學習的樣子,彷彿自己馬上面臨的生活拮据已不再是個問題,解決孩子上學學費困難好像是自己應該的職責,孩子能來上學,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就心安了。
後來隨着城鄉打工熱潮的掀起,報名的學費已不存在問題了,繼而又面臨“報名”的新問題,新學年,新的精神面貌,然而朝氣蓬勃的孩子們卻多是垂頭喪氣,唉聲嘆氣,因為他們剛剛或是早已和自己的父母含淚道別,偌大的房子只留下還不能獨立自主的孩兒一個人的孤獨;或是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的溺愛,因為時代的代溝而無法交流溝通的悲哀。所以報名時,便多了對孩子的察言觀色,一番詢問一翻記錄,一場儼如親人的安慰和鼓勵,繼而就是對其長達一學期或是一年的關心和愛護。一場報名結束,滿心沉重,無形中倍覺任重而道遠。
至今我已轉入處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工作數載,“報名 ”工作總讓我心生恐懼,我恐怕辛辛苦苦,費盡心血培養的尖子生自認為自己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連個招呼都沒有便得意的轉入城區學府,眼睜睜的看着自己即將收穫的成績覆水東流,徒留滿心的悲哀。這都是其次,更讓人恐懼的是校園裡突然出現的那些富具“特色”的新面孔,不用詢問,八九不離十定是無法在城區續讀的,要麼是學習成績差的沒法交代,要麼是行為極度惡劣,於是把全部希望和煩惱都寄托在這些鄉村淳樸的教師身上。當聽說那些“特色”學生報名已塵埃落定,與自己無關,僥倖逃過一劫常常會令人竊喜和輕鬆地舒出口氣。否則,報名過後便是神經高度的緊張,儼然一副即將上戰場的準備,即刻投入系列工作,觀察和了解學生狀況,跟蹤學生行為,及時提醒和制止其已養成的不良行為,並苦口婆心的對其心理疏導和細心輔導,有人性和人情味兒的,付出便會有回報,儘管成績不能多麼的優秀,基本能變成良民;最讓人痛心的是那些鐵了心的“特色生”,因為學習沒了希望,也知道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但缺少自制能力,喜歡無拘無束,時不時的或是接連不斷得要製造些引起別人注意的和醒目的“大插曲”或是“小插曲”(插曲喻違紀),有了這些“活寶”的幫忙,教師的那一片心便無寧日,可以說是常常心力交瘁。
在那時,沒錢交不起學費,沒有免費的教材,沒有義務的營養餐,都很渴望讀書,重視讀書,選讀書為出路。而今,免費讀書,還給提供免費的營養餐,甚至還有國家的補助,義務讀書,讀書風氣卻每況日下,懶學,厭學,強制學,難道受啟於白岩松說的那句話“用一麻袋錢買一麻袋書,把一麻袋書賣了卻買不回一個麻袋。”?不管怎麼說,讀書讓人受益,知識就是財富,我懷念那個教師常常在報名時為渴望讀書的孩子捐助學費的報名時代,我願望在今後的報名工作中那些恐懼的感覺能夠消失,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好好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