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世俗評說>保存災難記憶,常懷悲憫之心

保存災難記憶,常懷悲憫之心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地震過去一段時間了,關於地震的消息由一開始鋪天蓋地到現在逐漸減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終將會淡出我們的視線,從而變成久遠的事情,就像我們談論以前的民族危難一樣。上個世紀是我們民族多災多難的年月,侵略、內戰、災荒接連不斷,讓人幾乎沒法喘息。僅僅是在最後的二十幾年裡我們才安定下來,知道讓人民吃飽穿暖是第一要務,至今也不過三十年。但三十年裡,我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用天翻地覆這個詞語時,多是指經濟上的突出成就,而這裡我講的是思想上的急劇變化。

  完全沒有必要美化過去,說改革開放前人民的覺悟有多麼地高,民風有多麼地淳。也許人們當初之所以沒有出什麼大亂子,看上去還是那麼純潔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條件讓他們變壞。因此,就有了一個問題,是不是經濟條件好了,條件一旦具備了,人就一定要變壞?

  我們的國歌里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萬眾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歷史和現在都證明,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總是能夠在民族危難的時刻,擰成一股繩,而災難過後又開始各自討生活,熱衷於“窩裡斗”,全然沒有什麼中華民族大團結、兄弟一家親的感覺。換做一句簡單的話來說,能共患難卻不能同享福,日子過好了就要鬧分家。這其實本來也沒有錯,人本來是以個人成就為首要目的的,只要不有害於社會,甚至不需要每個人都抱着報國救民的思想投入工作,只要大家都走正道,相信勤勞致富,就不會讓我們的社會誤入歧途。

  但事實上,日子過好了,大家往往就沒有那番沉着與冷靜。為爭名奪利而吵得不可開交,為別人升官發財而心理失衡,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國度里還有人基本生活需求沒有保障,山區的小學生在學費減免后因生活費而輟學不斷,多數農民在農業稅減免后而致富遙遙無期,下崗工人在最低生活保障金提高后依然沒有跑過高漲的CPI,如果能夠把抗震救災中的愛心延續下去,關注一下社會中的弱勢階層,我想社會中的矛盾衝突就能夠得到很好的緩解,同時於人們精神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看一看大難面前全國人民的萬眾一心、捐款捐物,以及各國人民的悲天憫人、慷慨解囊,無不讓人感動,但感動之餘還有一點感慨:為什麼總是要到危難的時候才能萌發救助之心?是的,在我們的觀念里,一直有着“救急不救窮”之說。地震、雪災等天災,被侵略、打內戰等人禍,都是我們應當救的“急”。但“窮”同樣值得我們關注。我這裡所說的窮不是好吃懶做、坐吃山空的“窮”,而是因為出身、生長地、先天殘疾等原因沒法過上富裕生活的“窮”,這樣的人不是少數,任何社會都有,但是恐怕沒有幾個社會像我們這個“暴發戶”社會一樣,一面是富人們海外豪賭一擲千金,一面是窮人們為求溫飽鋌而走險,一面把城市建設得像歐洲,一面又把農村遺忘得像非洲,一面高喊着關注弱勢群體,一面打壓着上訪群眾。

  外國的友人們可以本着人道主義精神伸出援手,救援后折身就走,而我們還生活在這個國度里。抗震救災應當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應當把愛心火炬傳遞下去,富人們不僅應當懷有人道主義精神救災民,還要想一想把那些危難中的、困窘中的人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讓他們今後的日子有所改善。這次賑災中,我們中國人空前大團結,猶如當年面臨日本人的侵略一樣,但我們的凝聚力是不是只有在大災大難前才能有所展現,民族精神是不是只有這種時候才能提升,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這次為災區捐款的過程中,最令我們感動的是,一貫被我們忽視甚至蔑視的以乞討為生的兄弟們也捐款了,並且幾乎是傾囊捐助,我們接下來應當做什麼?我想,第一,別把每一個乞討的人都當作是騙子,即使他是騙子,當他把自尊都放下了去卑躬屈膝,他也一定不是一個比你我都富裕的人;第二,想想辦法,怎樣讓城市裡的乞丐少一些;第三,千萬別再以有礙市容為由將他們丟到荒郊野外,任由他們凍死餓死;最後,給他們一些尊重,他們也是人。



保存災難記憶,常懷悲憫之心 標籤:災難 青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