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人生解讀>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這個回答其實並不負責任,因為活着能思考死亡,死了就再也不能考慮應該如何去活。

  所以我更願意說:“未知死,焉知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死亡這一凄美的大背景,才能活得踏實。若是把死亡看作一個虛無的結果,那麼你的人生也必將隨之暗淡。

  我對死亡的接觸始於5歲那年。有一天,病床上的外公突然不理我了,臉上的血氣也逐漸消褪,最後他龐大的身軀化為了一個小盒子里的灰燼。我才逐漸知道,那就是死亡。

  此後無數個黑夜中,小小的我就被死亡的陰影籠罩。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要死?死了是去了天堂還是地獄?亦或是飄蕩人間,甚至不復存在?我沒有一個答案,我只是絕望的質問:“為什麼我們要死?”那時候的我喜歡看《貓和老鼠》,喜歡吃小熊餅乾,喜歡和家裡的狗狗玩耍,我在想,如果我死了,這些事永遠都做不了了,這是多麼讓人絕望啊。

  後來有一天,我看到了一部電影《第六日》 。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克隆的題材,也就是複製一個新的我,然後讓舊的我死去。如此循環,一直保留自己的思想。這部片子給了我不少安慰。可是精明的我馬上開始質疑了,首先,這只是一種可能,是一個科幻片。其次,就算克隆了,那個“他”真的是我嗎?死亡還不是需要我自己面對?如此一想,崩潰。

  對於死亡,我一直在想,也一直想不明白,所以就開始尋味別人的看法。看了一些哲學書後,我發現很多主題都是圍繞死亡展開,討論是否靈魂永存,死後是否會化為虛無。我隱約覺得死後就是萬事皆空,失去了所有的感覺,包括想法。而想法和情感這些要素就構建了靈魂,因此死了靈魂也不復存在。這只是我當時膚淺的想法,很多大哲學家都認為死後存在靈魂,對此我也不敢妄加評論。之後我便走向宗教,我從中發現了一種豁達。信仰宗教的信徒往往優雅而淡然的死去,心中是平靜安詳的。與之相反的是藝術,藝術美化並誇大死亡,讓人覺得死亡是一種升華,是很凄美的。在死亡的陰鬱籠罩下,哲學思索人生,藝術眷戀人生,宗教超脫人生。

  現在我試圖尋求一種統一,也就是不管是否靈魂永存,不管是否存在神靈,我們都應該把靈魂生活作為永恆價值來對待。如果靈魂會寂滅,那麼生前的這一段歲月就是它閃光的日子;如果靈魂會永駐,那麼我們更應該把握有限的今生,把遭遇作為載體來豐富它。也正因為相信靈魂的價值,我們才能超脫。

  死亡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靈魂的思考,還讓我們懂得了珍惜。勵志的人說:沒有到不了的明天!理智的人說:明天你也許已經不在了。生命太寶貴了,寶貴得連擁有一切的上帝都吝惜生命,分配給我們有限的年華。人生苦短,朝生暮死,俯仰便是一世。我們能做的是從有限的人生中獲得無限的價值。死亡揭示了外在軀殼的有限,卻揭示了內在生命的無限。只有時刻拓寬自己靈魂的疆域,才會發現每一個片刻即是永恆。

  我嚮往的死亡是平靜而淡然的,不留遺憾和恐懼。看過楊絳先生寫的《走在人生邊上》,它就給我帶來了這種感覺。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提筆著作,她的筆尖直指靈魂,文字間散發這寧靜和坦然。今年她已經103歲了,優雅依舊,平靜依舊。

  未知死,焉知生?欲好死,必好生。死是一生的總結,因此好好生活才能優雅地死去。這就如同一副美妙的山水畫配一個精緻的印章。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把章刻好,更要注意好好對待這幅畫。因為它就是你的全部,當印記封存的那一刻,你的一生也隨之定格,永遠存在,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