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未必真豪傑,
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
回眸時看小於菟。
——魯迅
兒子十二歲生日賀詞
其實我現在也說不清到底哪一天才算是兒子的生日。按中國的時間,昨天就是六月十八號了,可是我們和國內有十三個小時的時差。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按國內的日子打電話過來,祝他生日快樂。
爸爸呢,昨天打電話過來時,我問他:“你不跟你兒子說句話嗎?”
他說:“我本來想你們那裡是明天的呀,要不還是先跟他說一聲吧。”所以就先跟他兒子說了一聲。今天再打電話的時候,他就又說了一遍。
自從我們移民到加拿大以後,每年兒子的生日他爸爸都是說兩次“生日快樂”的。也好,好話多聽幾遍總是沒錯的。
兒子幾個月前就開始琢磨着要個什麼生日禮物。一直昨天,也就是我們這邊他生日的前一天,還是沒有想出來。連我都覺着替他着急。
在北美這邊,家長一年到頭是不會輕易地給小孩子買什麼貴重的東西的。但兩個日子例外 D D生日和聖誕節。孩子們若是想要點什麼比較貴的東西,就可以提前和父母講,父母自然也是參照全家的開支計劃來看的。普通的西人(華人都是這樣稱呼本地人的)家庭每月的開支都是算計好的,他們有大筆存款的要比華人少一些。哪些錢是供房子的,哪些錢是供車子的,哪些錢是買食品的……都一一算好,要想有額外的支出,通常都是要提前準備的。很多家庭連冰箱,電視都是供的。因為一下要拿出比較大的一筆錢,通常就打破了每月進項的平衡。
我們剛來溫哥華沒多久的時候,兒子想要一輛自行車,正好趕上爸爸“五一”放假過來。我和老公一商量,開上車就去了離家很遠的一個Mall,那裡有一個專門買體育用品的商店,據說有很多自行車。對了,在國外自行車是屬於體育用品的。去了之後,找了一個買自行車的白人小夥子打聽。他一聽說是給一個十歲小男孩買,馬上就問“Isabirthdaygift ”(是生日禮物嗎?)我們回答說不是。他很是不解的樣子。那自行車蠻貴的,我記得要幾百塊加幣。
從那以後我漸漸認識到,在對待給孩子花錢這個問題上,我的確是大手了一點兒。孩子想要什麼,二話不說就給買,也不管多少錢。有時候自己都不見得捨得花那麼多錢買點什麼需要的東西,孩子一張口,從不拒絕。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的時候,對孩子來說,太容易就得到一樣東西,總是不太好。他根本就不知道那東西是用錢買來,就算知道是用錢買的,也覺得僅僅是媽媽的信用卡,哪裡會去想錢是爸爸的辛苦。西人的孩子要想買點什麼,常常要自己先干點活,攢些錢,哪怕是最後不夠由爸爸媽媽來補上差額,至少也知道那東西有一部份自己的勞動在裡面。
買自行車之後,我也開始學着這樣對兒子。他也很快就從同學和小朋友那裡感受到了很多不同之處。慢慢也就適應了。因此要個什麼生日禮物對他來說是很大的一件事兒,那真是過這村兒就沒這店兒了。過完了生日再想要點什麼,只有等半年後過聖誕節了。去年他過生日時買了一個Gameboy,外加一個遊戲,接下來遊戲玩夠了,就是一直等到聖誕節才買了一個新的。平時他除了必須的東西,很少要買什麼。就是自己的壓歲錢,都用一個小盒子存着。有時得點零花錢,也幾乎不花,存在裡頭。每個月拿出來數一次,每一種面額都數得清清楚楚,寫在一張紙上,一分的有多少,五分的有多少……總共是多少。他存的這些錢,我只記得花過兩次,一次是去年過母親節,買了一件T恤給我;一次是今年母親節,沒買什麼,給了我一百塊。
由於兒子自己一直都沒有想到要買什麼。到了他生日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在電話中和老公討論這件事,後來我們決定給他買一個LCD的電腦顯視器。
兒子高興得不得了。
說實話我和他用同一台電腦的,說是給他買,我也跟着沾了光兒。就像正是因為他的到來,我才當了媽媽一樣。他的快樂,也是我的快樂。
他問我:“媽媽,我十二歲了,你為自己驕傲嗎?”
我說:“那當然。”
我們之間的對話是一種奇特的華人家庭特有的方式,孩子講的是英文,媽媽答的是中文。
兒子的十二歲生日是他很期待的。因為在加拿大,十二歲是一個孩子可以獨在家的年齡,也是可以坐在車子前面座位的年齡。兒子盼着到十二歲,就可以不用跟着我去購物了,就可以趁着我不在家的時候拚命玩一會兒電腦遊戲了。
今天他終於十二歲,願他所有的美夢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