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四德工程,打造美好人生
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講講四德工程,一是什麼是四德工程?二是建設四德工程的必要性,三是四德工程的主要內容,四是建設四德工程,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什麼是四德工程?
1、四德工程的概念:四德工程就是愛德工程、誠德工程、孝德工程、仁德工程的簡稱。“四德工程” 分別對應中央提出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即社會公德以“愛”為核心,實施愛德工程;職業道德以“誠”為核心,實施誠德工程;家庭美德以“孝”為核心,實施孝德工程;個人品德以“仁”為核心,實施仁德工程。“四德工程”既有機統一,又各有側重,其中,“孝”是人的善良本性,着力點在家庭,重在感恩回報;“誠”是人的立業之本,着力點在工作和職業,重在誠實守信;“愛”是人的幸福源泉,着力點在社會,重在樂於奉獻;“仁”是人的精神境界,着力點在個人,重在品行修養。
2、四德的出處:“四德”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儒家孟子提出“四德”,既“仁”,“義”,“禮”,“智”。
易家以元、亨、利、貞為四德。
3、四德工程提出的過程:四德工程是山東省在黨的十七大以後提出來的。此後,山東省又組織開展了全民“四講四做”主題活動,在全社會倡導講社會公德,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講職業道德,做一個有誠信的人;講家庭美德,做一個有孝心的人;講個人品德,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還發布了“山東省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是深入實施“四德工程”的新舉措。“40則”被形象地稱為“新三字經”,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到底應遵從哪些行為準則,都可以從“40則”中找到答案。
此外,為了發揮榜樣對群眾的激勵感召作用,山東制定下發了《關於評選表彰全省道德模範的實施意見》和《關於貫徹省委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和改進典型宣傳工作的意見》。先後推出鄒樹君、崔學選、李登海、陳中華、王伯祥、高發明等一批全國重大典型,選樹了一大批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道德典型。6個全國道德模範,101 個省級道德模範,1046個市級道德模範,3435個縣級道德模範,道德模範們在齊魯大地上樹起了一個個標杆。
同時,在“四德工程”建設過程中,山東省深入挖掘整合豐富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現代文化資源,努力打造公民道德建設特色品牌。我們知道,我們山東是禮儀之邦、仁義之鄉,是古代先賢孔孟的故鄉。所以,山東省提出了:
“大愛山東”品牌倡導山東人民“仁者愛人”、“大愛無疆”的傳統美德,以愛心、奉獻、責任為主題,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愛心捐助、愛心傳遞等愛心公益活動。
“誠信山東”品牌以“誠信山東”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努力營造市場公平競爭、企業守法經營、居民放心消費、客商樂於投資的良好環境。
“孝德山東”品牌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大力傳承、創新和發展孝文化,以敬老、愛老、助老、養老為主題,做大做強孝德品牌。
二、建設“四德工程”的必要性
我們大家知道,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水平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們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周圍的其他情況,卻不容樂觀。
隨着人們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的多元化,食品安全、制假售假、誠信缺失、低俗風氣蔓延等問題不斷發生,我們吃的油中有地溝油、我們喝的奶中有三聚氰胺、我們吃的肉中有瘦肉精、我們的蔬菜中有劇毒農藥、連我們吃的葯中都有臭皮鞋。我們的老人跌倒了無人敢扶、我們的孩子被車撞了無人管,我們的小學生被校長領去開房,我們居住的小區內有房姐、房嫂、房叔,我們的紅會中有郭美美,我們的省部級幹部中劉志軍、黃勝、李春城,我們的社會精英在直喝人奶。所有的這些案例,都引發了全社會爭論熱議,一次又一次挑戰着文明的底線,拷問着道德的良知,影響着社會的和諧。你說,我們不加強道德建設能行嗎?不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能行嗎?
我們黨歷來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口號。可是,這只是我們的良好願望,現實情況是事與願違,兩手抓不可能兩手都會硬,因為,這違背自然規律,我們就一個大腦兩隻手,一隻手有力,另一隻手就不夠有力。現在是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落後了。現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又在大搞“四德工程”建設,這都是我們黨思想道德建設的延續。所以說,“四德工程”的建設非常必要,這是培育文明風尚的需要,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需要,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
三、“四德工程”的主要內容
“四德工程”即“愛德、誠德、孝德、仁德”,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建立良好道德規範和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為目標,凝聚道德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四德”分別對應中央提出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四德”工程建設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基本內容,闡釋出十二種標準要求。具體概括為“4.12”工程。
(一)以“愛”為核心的社會公德建設:突出“關愛他人、愛護環境、奉獻社會”三個方面。
(二)以“誠”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建設:突出“忠誠企業、誠實敬業、誠信待人”三個方面。
(三)以“孝”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設:突出“孝敬老人、愛撫幼小、和睦鄰里”三個方面。
(四)以“仁”為核心的個人品德建設:突出“賢達高尚、豁達寬容、修身感恩”三個方面。
這裡有公民道德規範20個字,我給大家念一下: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摘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愛國守法。國家是一個政治實體,是人民群眾最高利益的象徵和代表。愛國是每個公民的天職和第一義務,責無旁貸。守法,法是國家紀律的集中表現,人人必須遵守,奉公守法。
明禮誠信。禮是人們文明表現的一種行為規範。禮是怎麼來的呢?司馬遷說: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明者,懂也,明白也,實踐也。誠信,誠者,實也,真也;信者,實也。誠信是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方面,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國與國的道德準則,不誠不信,將無法群處。
團結友善。團結友善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原則和準繩。因為人是社會的人,彼此必然發生各種關係,而處理彼此關係必須從好心出發,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勤與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及優良傳統,勤與儉相輔相成,終成大業。自強就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要有自信心,不甘落後。
敬業奉獻。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三百六十行,即是“業”,這“狀元”就是敬業中的優秀者。個人的社會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個人要存在必須要奉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下面還有一個公民基本道德行為40則,我也給大家讀一下,
一、社會公德
講文明,樹新風。
懂禮貌,禮讓謙。
獻愛心,樂助人。
濟貧困,救危難。
愛集體,惜公物。
講衛生,護環境。
重低碳,節能源。
尚科學,除迷信。
遵法紀,守規則。
揚正氣,擔道義。
二、職業道德
愛崗位,盡職守。
好學習,勤鑽研。
講誠信,守信譽。
重質量,保安全。
勇競爭,敢創新。
善協作,求共贏。
去私情,持公道。
反腐敗,尚清廉。
人為本,優服務。
任勞怨,樂奉獻。
三、家庭美德
敬長者,孝父母。
愛子女,教有方。
男與女,要平等。
夫妻和,愛相牽。
勤勞作,奔富裕。
善持家,崇節儉。
鄰里睦,相照顧。
親友濟,互幫添。
優生育,強素質。
正家風,忠厚傳。
四、個人品德
愛祖國,愛家鄉。
盡責任,勇擔當。
當自立,尚進取。
有理想,志高遠。
重情義,知感恩。
主誠實,踐諾言。
知榮辱,明善惡。
重慎獨,嚴自律。
衣得體,品貌端。
惜生命,身心安。
以上這些“四德工程”的基本內容。
四、建設四德工程,我們應該怎麼做?
建設“四德工程”,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第一,道德建設與法律建設的關係。“法治”和“德治”要相輔相成,密切配合。也就是說要先德而後法,以德維繫生活的公平和諧,以法保證德的運行。在這裡法是廣義的,既可以是法律法規,也可以是部門的規章制度,還可以是村規民約。第二,處理好道德與經濟、文化、社會的關係。也就是說要將道德建設貫徹到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工作之中,使道德的力量無處不在,處處體現道德的存在。第三,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化的民族,在我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有着深厚的道德傳承,我們要將這些優秀的道德傳承發揚下去,並要結合現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開展“四德工程”建設應該將繼承傳統美德與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廣泛吸納全人類的道德文明成果,在揚棄的基礎上,創造和繁榮先進思想文化,推進道德建設的不斷發展。
作為我們國土資源系統的工作人員應該在四德工程建設中怎麼做?我們先來看看“四德”的排序,它是從大到小、從多到少、從群體到個體的排列,也就是從社會到單位到家庭到個人,但是,四德的基礎是什麼?我認為是最後一個的個人品德。如果,我們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是君子、都是賢人、個人品德都非常好了,那麼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好起來。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從個人品德抓起,加強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鍊,然後,擴而大之做好其他三個方面。
我們每一個人從一出生起,就是一個生命體,要得到生命的延續,就必須保證生存,通過生存的努力,達到美好的生活。這就是人生的“三部曲”。即生命、生存、生活。孟子曾講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卻提出“人之初,性本惡”。“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應該說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那麼,“惡”的一面是什麼?我把它概括為三句話:即自私、貪婪、懶惰。司馬遷說:“步驟馳騁廣騖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宮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中焉,房皇周浹,曲得其次序,聖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的本性就是守中道,不偏激。能嚴格以禮儀的範疇作為行動的範疇的,是士君子。此外的是平民百姓。在士君子和平民百姓之間,即不像士君子那樣拘泥,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樣不守禮范,而是能徘徊周旋,做事曲直而變化,總不失禮之次序的,便是聖人。所以說有點私心是“聖人”,適當私心是“賢人”。貪婪,就是私慾更強烈。人如果慾望無度,就會成為萬惡之源。如果正確地去利用,它就會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比如,現在的生活已經都很不錯了,但還在不斷地解放生產力,不斷進行科技發明和創造。企業為了獲得最大利潤,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這就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懶惰,人人都有,人人都不愛工作。或者說,人人都想出最小的力,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成果。機械化更新速度之迅猛,正是人本性--懶惰的成果。人性“善”的一面,我也用三句話來概括:即孝敬之心、責任之心、包容之心。孝敬之心,就是對家庭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擴展到社會上,就是社會責任。我們在這個崗位上,就是對工作的責任。包容之心,就是對人不求全責備。“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理解人,諒解人,包容人,這是一種傳統美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其實講的就是一種包容。一個能夠包容人的人,必定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必定會是一個成功的人。
人性涉及到三個方面,或者說人的“三性”:動物性、人本性和社會性。什麼是人的動物性?吃、喝、拉、撒、睡,這些都是人的動物性。所謂的人本性,就是感情和思維。動物儘管也有感情和思維,但它們的感情和思維都是比較低級的。有一句成語叫“兔死狐悲”,這是一種動物感情的表露。但人的感情表露更準確,人的思維表現更複雜。所謂人的社會性,就是指道德規範,就是遵守法律法規,就是“利他”,就是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不能越過道德的底線,這就是人的社會性。之所以講這些,就是要求我們正確的認識人的善與惡,正確認識人的“三性”,正確認識我們自己。人有自私、貪婪、懶惰是正常的,吃、喝、拉、撒、睡是正常的,有這些並不可怕,只要從基礎抓起,從人的本性出發,從人的特性出發,藉助我們的教育,“抑惡”而“揚善”,把人性“善”的一面,發揚到最大,把人性“惡”的一面,限制到最小,履行社會道德規範,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美好。
具體來講,我認為在“四德工程”建設中做好以下三句話就行了。那三句話呢?就是知書達理、行善盡孝、明職盡責。
1、首先來說說知書達理。我們知道知書達禮是一句成語, 解釋就是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有教養的意思。 出自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着出乖露醜遭談論。”我認為知書就是要學習,要看書。現在我們國家正在進行“好讀書、讀好書”活動,哪些書可以讀?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好書,比如《三字經》比如《弟子規》比如《禮記》、《禮書》、《道德經》等等,讀這些書讓我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怎麼做,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我們年輕人在找對象時常說“要找個知書達理”的,就是這個意思。司馬遷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種類的本原,君主與業師是國家治理、安定的本原。無天地那裡會有生命?無先祖你如何能來到這個世上?無君主和業師,國家怎能得到治理?三者缺一,則無人能安。所以,禮上奉事天,下奉事地,尊敬先祖而隆遇恩師,是禮的三項根本問題。這三個問題解決了,知書達理也就差不多了。
2、再來說說行善盡孝。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個是行善,再一個就是盡孝。比爾。蓋茨在一次出訪的過程中接受意大利記者的採訪,記者問他:“你一生中的什麼事情不能錯過?”比爾。蓋茨答道:“盡孝的事情不能錯過。”記者以為比爾。蓋茨會回答商機,可得到的答案卻是盡孝。我們要時時行善及時盡孝。提起行善,也許每一個人都行過善,不過行善的方式不同,要飯的你給他一個饅頭,這就是行善;資助一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也是行善;大企業家,當國家發生大的自然災害時捐出一個億,這也是行善。我想在人生的旅途中人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斷去行善。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盡孝,就是兒女要孝順父母。"百事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是人生所有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孝順,是"孝"和"順"兩個問題。孝,就是兒女要優先想着父母的衣食住行,這是物質層面上的;順,就是順從,順着父母的意願做,不要對着干,在心理和精神上給父母以更多的安慰。《論語》里有這麼一句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也就是說如果光有"孝"而沒有"順",就如同給父母吃了三天的山珍海味,又惹他們生一場氣一樣,吃得雖好,但心裡並不高興、舒服和痛快。盡孝不需要理由,因為這是做兒女的本分。人世間所有能讓父母福壽百年,怡歡笑的方式都是我們學習和實踐的盡孝良方。但遵照古聖先賢的教誨,最好的方式應是廣行善舉。行善,就是多做好事不做惡事。就是做對別人有好處的事,而不是首先想到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然後再去做。現實生活中對許多人來講,拿出一元十元乃至百元千元,並非難事,也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生活。一百元也只能到地攤或小館子搓一頓,一千元也只能買一雙皮卡丹皮涼鞋(市價:新款960元/雙)。可是,一分錢難倒英雄好漢,這一百元。一千元,要是放在十分艱困人的手裡,或許就能救回一條性命,成就一份完美的人生。所以,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活。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輕人因為汽車“拋錨”被困在郊外。正當他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位騎馬的男子正巧經過這裡。見此情景,這位男子二話沒說便用馬幫助克雷斯把汽車拉到了小鎮上。 事後,當感激不盡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鈔對他表示酬謝時,這位男子說:“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儘力幫助他人。”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裡,克雷斯主動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並且每次都沒有忘記轉述那句同樣的話給所有被他幫助的人。 許多年後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發的洪水困在了孤島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險救了他。當他感謝少年的時候,少年竟然也說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說過無數次的話:“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 克雷斯的胸中頓時湧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來,我穿起的這根關於愛的鏈條,周轉了無數的人,最後經過少年還給了我,我一生做的這些好事,全都是為我自己做的!”
俗話說:"千里去燒香,不如在家敬高堂。古人說:"大善無如盡孝,大孝莫如行善。所以說,讓我們去好好的行善盡孝吧!
3、最後說一下明職盡責。作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一名國土資源系統的工作人員,要在工作中做好以“誠”為核心的職業道德建設,就必須要明白自己的職責,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有時候不要小看簡單的事情,往往越是簡單的事情,越是不容易做好。明職盡責就是要求我們知道自己是個什麼的,哪些是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不應該做的,哪些是我應該做好的。也就是說要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的憂慮和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切實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履其職、盡其責。
明職盡責,必須在加強黨性修養、個人修養上下功夫。一是要增強大局意識。二是要強化責任意識。三是要樹立憂患意識。
明職盡責,必須在提高能力素質上下功夫。才能勞有成果,干有成績。一要勤於學習。二要善於思考。三要善於實踐。
明職盡責,必須在把握科學工作方法上下功夫。科學的工作方法是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一是要善謀全局,統籌兼顧。“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二是要把握細節,明責知責。“細節決定成敗”。
明職盡責,必須在培養過硬工作作風上下功夫。一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二要大興團結協作之風。三要大興廉潔自律之風。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這裡,不對之處希望各位領導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