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公眾演講>《雲南精神》演講稿

《雲南精神》演講稿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雲南精神》演講稿

  四年前,在雲南一個小縣城裡,我曾經認識這樣一位老人,大概六十年前他開始在這個小縣城參加工作,遇到他時,已經是老人退休后的第二十個春秋。他頂個草帽,穿着草鞋,烈日下隨身帶着鋤頭,鐮刀,嫁接刀。哪塊地里的草高了就鋤兩把,誰家需要嫁接苗木就幫一手。雖然年紀一大把,卻看不出一點老者的架子。和田間幹活的農人聊天,聽他們聊家常,訴委屈,好像鄰家老農一般親切。閑下來,到他家裡喝茶,攀談之餘,老人總會跟我說說他碰上的趣事,笑起來像個大孩子般質樸。老人拿出一疊照片給我看,上面記錄的是小縣城農田,山林,草場近二十年來的變化。變化之大,另我驚訝。他又指指門外幾把農具,捏着照片和我說:“我與農民群眾一起勞動是了解基層、了解農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農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況最真實。”“這些東西我要把它們留下來,給我們的子孫,給日後來到這裡的人看看。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之後他們看到,會知道今天我們的小縣城發生了什麼,會知道如果沒有這樣一種精神,今天這裡將會是怎樣的一片荒山,怎樣一片了無生機的黃土地。”這位老人姓楊,名善洲,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人,曾任保山市地委書記,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獲獎者。

  二零零九年,在怒江州旅遊時,有這樣一位中年女性令我印象深刻,她拼搏數十載,身兼要職,本可安心度日。卻甘心連續八年踩着泥濘,掛着汗水,迎着惡劣的自然條件,來到雲南最為艱苦最為貧窮的傈僳族族聚居地區開展扶貧工作。這裡的村民們都居住在怒江峽谷兩岸的山坡和平台上,來往道路大多是人畜共用驛路,很多地方在是近70度的陡坡上蜿蜒,山高坡陡,雨天經常發人畜墜崖的事。當地村民生產生活行路難的問題極其突出。這樣的情況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這位中年婦女開始着手計劃為扶貧點修建一條可用,安全的道路。有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修建這條路究竟有多大的經濟價值?面對疑問,她回答:“從當地人民經濟社會發展來講,從民族團結來講,都迫切需要這條路。路要是不通,幫助他們脫貧發展成了一句空話!”在她和同事們的努力和堅持下,其直屬單位決定捐資二十萬元,修建一條寬一點二米,長十公里的水泥硬道。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施工,一條水泥硬道從山腳修到了山頂,從此實現了扶貧點全體村民祖輩的心愿。不僅如此,在這裡,她用農業實用科技書籍為村民建起活動室,用行動告訴他們,知識可以改變人生。在這裡,她給孩子和大人們上過有力的一課,教會他們,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大山深處,這位中年婦女用她日復一日的堅強,用她如大山般執着的品質為這大山裡的小村落構建起一座通往外界的精神和物質橋樑。一年前,在又一次前往扶貧點考察的道路上,由於下大雨,泥漿漫到路上,她的車在一個轉彎處打滑,車子撞擊山路內側的石壁后,又彈向了對面陡峭斜坡下驚濤駭浪的怒江里。這是她最後一次走進這個親眼看着它成長起來的小山村。她家的客廳里掛着她最喜愛的一幅行草,上書“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位中年婦女叫馬永俐,雲南太平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黨群工作部總經理,新農村建設和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去年到曲靖市沾益縣遊玩,偶然間和一個人在一起吃飯,這個四十多歲的男人,說起來近期見到雲南發生的幾起農民工討薪事件,他說這些民工被執法部門勸回的時候,靠在牆上哭,說到這兒的時候他也動感情了,然後他從褲兜里掏出一塊皺皺巴巴的手絹,擦了擦眼睛。這個人五年前之身一人冒着危險到省外農民工工作點當“卧底”,只為了為自己家鄉派出的農民工找一份好工作。這個人干過農民工卧底,傾力為農民工維過權,至今依然為農民工生存的點點滴滴努力着。他說“只有和農民工一樣在企業干,才能真正全面了解情況。”他說他做所有這些事的目的,只是想為農民工,為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做一點事。他說,“現如今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企業主很多時候對待農民工的方式和態度極不合理,而我只是在憑藉自己一點微小的力量在為他們挽回本應屬於他們自己的尊嚴。”這個被成為“民工局長“的男人叫陳家順,雲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他的純樸實在、腳踏實地,克勤克儉、艱苦奮鬥為我們的農民工搭建了一個有尊嚴的勞務平台。

  十四個月前,在雲南省陸良縣,出於好奇和敬佩,我去認識了幾位年邁的老人,三十一年來,他們始終不渝地做了兩件事,造林,守山。為了做好這兩件事,他們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他們奔波勞累,不畏艱辛。為了做好這兩件事,他們十幾個年頭沒有回家過年,享受天倫,更無暇照顧親人,有人甚至連自己年幼的兒子重病,也未能趕去見最後一面。“山高水高,不如人的腳板高;天大地大,沒有人的決心大。”這是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順口溜。三十一年,佝僂的背替代了挺直的脊樑,滿額的皺紋黯淡了先前的風華。同樣事三十一年,十三點六萬畝蒼翠松林,鋪滿了陸良縣原本光禿禿的山崗。他們是被成為“當代愚公”的陸良八老。他們用開拓、奮進、包容的高原情懷,用半輩子的寶貴年華造就了這一片片綠色傳奇。

  三天前,我還認識了一個人。九月七日,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發生五點七級地震,彝良縣角奎鎮雲落小學在地震中受損嚴重,小學里一件土坯教室瞬間被地震擊垮,教室里還未離校的七名孩子全部被埋瓦下。這個年近四十的中年男人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在首次地震停止后立即跳進隨時可能發生二次垮塌的廢墟中,用二十分鐘的徒手挖掘將七名孩子全部拉出了廢墟。他說:“當時我啥都沒想,就想着趕緊送人到醫院。”他說,那一刻銘刻在他的人生軌跡之中,已無法拭去。他叫朱銀全,彝良縣角奎鎮雲落小學一名“在職不在編”的代課老師。是他,用不畏艱險高原情懷挽救了七名孩子的未來。是他,用迎難而上的大山品質告訴我們,一切皆有可能。

  毛澤東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精神,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地區也有一個地區的精神,這種精神是靈魂,是財富,是推動發展進步的動力和源泉。雲南精神來源於雲嶺高原神奇獨特的地理環境,貫穿着彩雲之南豐富多彩的人文發展歷史,是各族人民在漫長的山地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優秀特質和精神品格,是雲南人的魂魄。雲南的發展離不開雲南精神,雲南的未來更離不開雲南精神。一個國家,一個省份的精神靈魂發展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共同完成的,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擁有那些敢於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有信仰並且願意為這些信仰付出汗水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國家,省份尊嚴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高瞻遠矚的情懷,才能說我們有不畏艱苦不輕言放棄的勇氣,只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能夠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程錦

  二零一二年 九月十一日



《雲南精神》演講稿 標籤:奧巴馬開學演講 會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