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文選》,是江澤民同志嘔心瀝血之力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之結晶。《江澤民文選》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是不斷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新的寶貴財富。《江澤民文選》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貢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學習《江澤民文選》,對於堅定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們要緊密聯繫實際,潛心研讀原著,把握精神實質,真正學通弄懂。
一、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抓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願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這一科學論斷,從根本上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要發展”、“怎樣發展”、“如何評價發展”的問題,是江澤民同志站在時代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做出的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新論斷,反映了我們黨對自身使命與人民利益的清醒認識,對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發展指的是一個國家或社會由落後的不發達狀態向先進的發達狀態的過渡與轉化。是以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文化的整體、協調、穩定的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它既包括經濟的發展,又包括政治、文化、人的自身發展等諸多內容。發展,首先指的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其他方面發展的物質基礎。江澤民認為,“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在發展問題上,我們要抓住經濟這一中心工作,同時也要注意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使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全面發展。”江澤民明確指出:“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着眼於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根本上說,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思路,把市場經濟從“手段”層次提高到“經濟體制”層次,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發展手段的認識。
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長期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唯一手段,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發展手段。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曾建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改革以前,實行的也是這種高度集權管理的計劃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開始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探索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新體制。1992年的“南巡談話”則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範疇的思想束縛。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發展和深化了鄧小平關於市場經濟的思想,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思路,把市場經濟從“手段”層次提高到“經濟體制”層次。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黨校省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江澤民進一步指出:“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體制的改革,從根本上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毫無疑問,如果說鄧小平理論的標誌性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命題的提出,強調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可能性,那麼強調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現實性,則是江澤民對社會主義發展手段認識的新發展和新貢獻。江澤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明確提出了要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設想,作為對“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具體回答。二是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三是明確並擴大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包含的內容。四是進一步理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關係。
三、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
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也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規定。這是我們黨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並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堅持從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三個方面全面推進,使這三個方面的建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這表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