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這條戰略方針,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圍繞這條戰略方針,要善於處理和協調新世紀新階段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和內部矛盾,包括既要保護髮達地區,優勢產業和通過辛勤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人們的發展活力,鼓勵他們積極創造社會財富,更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生活得到保障,並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和改善生活條件,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的溫暖.
圍繞這條戰略方針,最根本的是一定要做到"四個尊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極關重大.什麼意義 具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 十五大這樣估計:經過21世紀頭20年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之達成,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十六大報告這樣估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
我體會,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而這就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世紀頭20年我們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主旋律.它將越來越鮮明地和強有力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是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頭20年向何處去,其發展前景就是如此.
8.如何理解把對全黨精神狀態的明確要求列入十六大主題
鄭必堅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上撰文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世紀的根本走向,關鍵在黨,在於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和創新精神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而十六大把"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列入主題,實質上也就是把對全黨精神狀態的明確要求列入主題.
精神狀態問題,對於我們這個有着80多年歷史,6600多萬黨員,執政50多年,目前正領導着空前偉大而深刻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老黨,大黨來說,至關重要.
中國共產黨在80多年歷史征程上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鍊更堅強,一靠路線正確,二靠作風正派,三靠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狀態.這條偉大的成功的歷史經驗,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還在十五屆一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就強調指出,十五大提出的"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講的就是精神狀態問題.此後,江澤民同志又多次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在繼續前進,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和認識也要不斷繼續下去,永遠不能停滯.任何安於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都不利於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進一步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
十六大報告還把這種精神狀態提到"治黨治國之道"的高度,強調"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懈怠,這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
當今的世界很不安寧,這使人們深感我國安定團結的局面之彌足珍貴.十六大報告的結束語突出強調增強憂患意識,強調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這真正是語重心長,意義深遠.
說到這裡,我們還需要特別體會,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首先就是指我們這個在中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這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政黨,必須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以我們永遠燃燒的激情和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對待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偉大民族和人民.
9.如何理解十六大報告中總結的13年十條基本經驗
龔育之在2002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報》上撰文說,13年的基本經驗,又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經驗的繼承,深化,豐富和發展,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基本經驗的繼承,深化,豐富和發展.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基本經驗做了總結.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的時候,江澤民同志對改革開放20年的基本經驗做了總結.江澤民同志還在各種場合對黨的基本經驗做過多次總結.這些經驗總結,都是相互銜接而又不斷發展的.
十六大報告總結13年的基本經驗,第一條就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這是帶總的一條.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13年來最重要的經驗,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風險都不動搖,並且在實踐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得到不斷的推進.
還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新就任黨的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就明確宣布:"我們黨已經制定和形成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說,就是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強調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次中央領導作了一些人事調整,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這就開宗明義地表明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基本態度.
十三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同志全退的願望得到中央全會的同意.全會同時指出:鄧小平同志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必須使它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發揮重大指導作用.
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全黨在理論旗幟上的自覺性更加提高.十四大報告在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基本總結中,全面論述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條件和實踐基礎,歷史由來和發展過程,歷史地位和理論體系,從9個方面完整地展開了它的主要內容,確立了這個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接着,《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在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下編輯出版,前兩卷也跟着修訂出版.鄧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在他生前由他主持編定出版,這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江澤民同志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又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寫到自己的旗幟上.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們黨又鄭重地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寫到了自己的旗幟上."
1997年初,鄧小平同志逝世.領導我們開創新時期開闢新道路的領袖人物不在了,中國將向何處去 黨內外,國內外都很關注.黨中央在訃告和悼詞中莊嚴宣告:"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更高地舉起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信念,也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和願望."悼詞結尾講了10個"我們一定要",這也是對黨在新時期的基本經驗的一次簡要的總結.十五大報告,更是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為大會的主題,強調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這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同志的莊嚴歷史責任.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的開拓創新.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和堅持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從經濟,政治,科教,文化,軍事,統戰,民族,宗教,外交,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不斷推進政策和理論的創新.
十六大報告總結13年的基本經驗,第二,三,四條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是基本路線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行動綱領.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實現的路線轉變,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仍然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發展是硬道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鄧小平南方談話中的這些名言,激勵和指引我們黨把我國的經濟發展駛進了快車道.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地把握住這個硬道理,並且強調:發展要有新思路.新思路要不斷開拓.十六大報告總結13年,突出了三條新思路:一是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外需內需都推動着經濟發展,中國這樣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勢必以擴大內需為主,在外需受到世界經濟低迷影響的時候尤其是這樣.二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是我們自己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世界發展經驗的總結.三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既是吸取當代世界經驗的成果,又是對中國發展的得失進行深刻的戰略反思的成果.只有克服盲目和近視的發展觀,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才能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而經濟發展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則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實現的路線轉變,最根本的又一條,就是從僵化半僵化轉變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轉變到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是新時期的主要特徵,是實現現代化的強國之路.改革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改革,要從實際出發,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注重製度建設和創新.經濟改革從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後,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我們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而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外開放,以建立經濟特區為突破口,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就要求我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