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學習心得>十六屆六中全會心得—時代篇

十六屆六中全會心得—時代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逐步認識和深化的過程,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思想的重大提升,合乎中國現階段發展的時代要求。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重構

  從中國文化思想的源頭──“天人合一”開始,就直接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孔子的《禮記 中庸》篇就從哲理的層面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致中和”的和諧思想;《禮記 禮運》篇則從社會層面規劃出和諧的理想藍圖——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近代的“維新運動”領軍人物康有為,公開提出要建立大同社會;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也以“天下為公”作為他建設和諧大同社會的口號。

  中國傳統的“和文化”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天時、地利、人和”歷來成為中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中國式佛教的禪宗,主張通過禪修或禪悟達到人境交融的和諧境界,使人的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社會生活更祥和。把禪學應用在經營管理上,也造就了一批出奇制勝的禪商和具有禪特色的企業文化。

  在世界經濟、文化日益融合的大潮下,我們應該極力保存這種具有推廣價值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鄧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社會的概念,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的和諧思想。

  建設和諧社會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GDP連年高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經濟快速發展拉開了與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距離,社會各種矛盾在經濟快速發展中不斷積累。尤其是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3000美元之間就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期,也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如果把握得好,經濟社會就會繁榮穩定;如果處理失當,經濟將會停滯甚至倒退,社會就會動蕩不安。我國從整體上正處於這一敏感時期,基尼係數已經超過0.4的國際貧富差距警戒線,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呈現多元交織、錯綜複雜的局面。我們必須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大局來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

  構建和諧社會比穩定社會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六字方針,這是正確的。社會不穩定,經濟難以發展,政權也會丟失。以往,保持穩定的手段多採用在事件末端“堵”的辦法,化解矛盾的工作往往不到位。而一旦矛盾積累過多,就會出現大爆發,造成更大的不穩定。而和諧背景下的社會穩定觀,則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以“疏”為主,化本清源,理順各種制度上、政策上、管理上的關係,化解矛盾,消除病根,建立長效機制,從而真正實現有機的、良性的、持續的、健康的社會穩定。

  如果站在哲學的高度講,穩定只是一個表面層次。穩定可以是暴力維持下的穩定,可以是壓抑人的需求下的穩定。而和諧則必須是協調好各階層、各群體之間利益的和諧,是滿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是一個高級層次。所以我們不能為穩定而穩定,穩定不是目的,和諧發展才是社會穩定的歸宿。

  構建和諧社會也是人類追求的精神價值所在

  和諧社會不僅指利益層面的和諧,也包括精神價值層面的和諧,這體現了國家發展的價值取向。

  首先,和諧社會必然是公平和正義的社會,這正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恆主題。公平、正義意味着機會均等、利益協調、潛力發揮,人們除了要求分配公平外,更強調機會公平、地位公平、制度公平和法律公平。

  其次,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誠信、關愛、互助、幸福的社會,這正是我們大力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任何社會發展都必然受其深層的核心文化理念和核心道德價值的支撐和引導,道德的缺失將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漠,矛盾衝突的加劇,幸福感的減退。

  再次,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民主法治和充滿活力的社會,這正是文化多元化和經濟全球化下開放社會的價值體現。和諧社會的活力在於“和而不同”,需要有包容的胸懷,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尊重人的自由,給人以平等機會和均等權利,在和諧中迸發出激情與活力,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充分實現人的價值。



十六屆六中全會心得—時代篇 標籤:三中全會 五中全會 軍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