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經驗交流>調整農業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

調整農業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當前,農業經濟已進入了一個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競爭時代。如何適應這一要求,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農業結構調整在今後一段時期內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切入點、突破口,是推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農民增收困惑的根本出路。我們應緊緊圍繞把農業結構調優、調強這一主題,開創農業和農村經濟新局面。從暖水鎮的實踐來看,要解決好這一難題,我們認為應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明確結構調整思路,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示範

  近年來,**鎮領導層充分認識到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當地區域和資源優勢,徹底改變“糧豬安天下”的農業傳統現狀,摒棄“倉里有糧心裡不慌”的小農意識,健全“區域基地論”,逐漸地形成了“四區五基地”。即:以東村、北水、曹家三個村為主的精品農業區;以雙聯、巷頭村為主的千畝訂單農業區;以白茫洞為主的特色農業區;以東江兩岸、曹家、北水、蔣步為主的生態農業區;白溝山,巷頭上蔣、下蔣的特優水果基地;白茫洞優質稻基地;雙聯、巷頭的千畝訂單農業基地;曹家、北水的特種養殖基地;東江庫尾兩岸的楠竹基地。但縱觀產業發展來看,這些產業都屬粗放型產業,科技含量低,內在潛力有待挖掘。筆者認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大力創建農業示範園,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示範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在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園工作中,務必做到“三堅持三要”。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前景好的產業和產品,完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服務紐帶。二是堅持以科技為手段。推廣良種良法,經營名特優農產品,建立與貧困山區相適應的科技體系,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相給。三是堅持全方位、整體性的調整。既要調整好農業內部的經濟結構,又要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實現農業經濟內部結構的優化,實現農業與農村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三要”即首先要搞好規劃。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按糧、果、油、菜等主導產業的不同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創建高標準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推動全鎮農業發展。其次要創新體制。按照有利於農民增收,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制定有關的優惠政策。第三要充分發揮示範園內在功能。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農村整體素質,確保引進一個,示範一個。要利用示範園進行科技開發,着力示範帶動,將效益高的品種廣泛宣傳、推介,對農業專業戶進行培訓,讓新產品儘快入戶、生根、開花、結果。

  二、突出結構調整重點,推動特色、綠色產業快速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要着力於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調整的目標是逐步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新格局。二是要着力調整農村經濟的整體結構。大力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推進農業走向市場化、效益化、現代化。三改良品種質量,擴大特色農業規模,增強商品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鄉鎮現有生產經營的農產品,品種多但規模小,難以形成優勢。農村圈養的牲豬、小水果基地品質不優,而銷售渠道暢通的食用菌項目和楠竹產業卻規模不大。質量和規模上的差距,使得現有產業實現增收困難多、壓力大。因此,把品種調優,把規模做大,就顯得非常重要。筆者認為,要引進優質種苗,集中一部分資金建設一個至兩個上規模上檔次優質的種苗基地。要做好種養業品改,優化養殖結構。要發揮本地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用“綠色”創特色,實現生產的優化布局。要突出專業建設,調整優化區域結構。

  三、落實結構調整措施,建立健全結構調整全程服務體系

  農業結構調整措施之一,是抓好龍頭企業帶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牽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是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的題中之義。一方面要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的規範建設,把其建設為管理水平高、技術含量大、牽動能力強的“龍頭”;要促進“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良性運作。另一方面要立足於視野寬、立項新、起點高、牽動能力強,培育創建新龍頭企業。農業結構調整措施之二,是強化領導,認真辦好樣板。一是強化領導責任制。對龍頭企業要建立領導聯繫制度,堅持農業結構調整的骨幹項目要有一名主管領導牽頭。各村要努力創建優質產品基地;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千方百計增加投入,採取財政擠一點、向上級部門爭一點、農戶籌一點的方式,搞好基地開發和重點加工業的引導。三是制定優惠政策。2003年,**鎮對全鎮範圍內種植巴西菇的農戶提供2000元的無息貸款,用優惠政策激發農民調整結構的積極性。今後,要繼續加大力度,拓寬領域,用優惠的政策引導產業發展。四是辦好樣板。對我鎮來說,要抓緊抓好“四區五基地”的長遠規劃,在質量和規模上實現大的突破,要層層組織搞好示範,不僅要抓好龍頭企業、基地建設示範,更要抓好產供銷一體化的示範。

  農民進入市場,好的服務是橋樑,農民能否適應市場卻決定結構調整成敗。政府要轉變職能,克服大包大攬,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一是抓好產前信息服務。調整農業結構,農民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調什麼,怎麼調。要建立信息網絡搞好信息服務,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提供信息指導。二是抓好產中科技服務。組織一批技術力量雄厚、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下到基層進行宣傳、培訓、示範,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三是抓好產後市場運銷服務。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實行以銷定產,鼓勵中介服務、服務經紀人、加工運銷大戶進入流通領域,把山區的農副產品銷出去,特別是要注重抓好牲豬、水果及蔬菜等大宗農產品的運輸組織建設和市場開拓工作,為農民分憂解難。

  四、培育市場理念,搞活綠色農產品流通

  **鎮有很好的地理區域優勢,市場優勢明顯。筆者認為,培育市場理念,規範市場建設,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很大作用。首先要抓好載體建設。結合本地實際,按照統一、開放、有序的原則,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立一至二個規模較大、機制健全、功能完備、設施配套、輻射能力強的專業批發市場,充分利用****的市場潛力,建成果菜批發市場。其次要找到營銷窗口。通過各種形式的營銷網絡,收集信息,尋找客戶,搶佔市場,發揮報刊、電視、廣告等媒介的作用,進一步擴大我鎮綠色農產品市場空間和社會知名度,創造品牌效益。第三要組織中介運銷。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鼓勵私營企業參與中介運銷,引導和扶持農民個體或聯戶從事綠色產品營銷,使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實現有機對接,提高農民的市場理念。第四要整治市場環境。鎮轄各職能部門要本着“先發展后規範”的原則,對上負責協調,對下負責管理,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和處理髮展中的問題;堅持拆卡清障,杜絕“三亂”;堅持打擊欺行霸市,敲詐勒索,開闢“綠色通道”,從而真正優化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