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掌聲》寫的是原來內心自卑的殘疾小女孩英子在同學的鼓勵與關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文章的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後面飽含着充沛的情感。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的情感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本文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初讀整體整體感知,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第1、2、4自然段。第二課時品讀第3、5段自然段,回歸整體朗讀全文,進一步領悟掌聲的內涵,拓展延伸。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
一、以讀代講,角色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教學我們力圖以讀為主,通過讀讀、說說、議議等環節,引導學生採用自由讀、默讀、指名讀、角色讀、引讀等方式,扣詞摳句,反覆品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文中寓道,道中顯文
本課教學中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體味,對文本價值取向的體味,而這些都立足於對文章反覆的閱讀,立足於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如,通過對描寫掌聲前英子的神態、動作詞句的品讀;通過句子比較,朗讀、想象等將學生的情感與文中人物情感融為一體,真正受到熏陶感染。這樣讓學生充分閱讀,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把理解語言文字與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文中寓道,道中顯文。
三、滲透學法,培養習慣
在教學中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如初讀課文階段,給足時間,精讀課文階段,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如英子給你留下什麼印象;通過默讀邊讀邊想的方法,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問題,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教學中還抓住“默默、早早、最後、總是、又總是”等詞來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並通過富有個性的誦讀進一步升華情感。
四、關注生命,以生為本
關注生命,激活課堂,以生為本,促進發展,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不落下一個學生。如在讀書反饋中,有一生把“落下了殘疾”的“落”讀成“la”,老師並沒有放棄他,而是給他機會讓他改正,當其他學生讀對后,我又請他站起來讀直到他讀對為此。
當然課堂上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有的同學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待提高。課堂上個別學生還不能很好地進入角色。
篇二: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可能性》里的學習內容。本節課我通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實際生活中存在的不確定的事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教學中我有以下思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
各類抽獎活動,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又能和可能性的問題有密切的聯繫,所以我在教學開始時,設計了一個抽獎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綠球多,從而提出問題,讓學生積累到關於預測的可能性的經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可能性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的空間。
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學生操作后發現當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摸到的可能性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整個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定標準,自己進行實驗,學生在操作完成後,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相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運用比較分析,設想判斷等方法,理解並掌握了可能性大小是可能預測的。
篇三: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要上好一節計算課並不容易。在本節課中,有許多新的知識點,商的定位、兩次試商、豎式的書寫等,學生對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難,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很經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
在教學本節課前,進行個別調查,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練,筆算大多數學生不會,會寫的也寫錯。因此教學中先讓學生動手操作,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2”時,利用學生熟練的口算經驗學習筆算,將口算方法、筆算的算理理解與算法的掌握緊密結合,降低新知學習的難度。並藉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
觀察平時的計算教學發現:有些學生機械模仿,有些學生會做不會說,言行不一致。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在本節課中學生雖然看不出筆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後繼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說說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展示思考過程。
“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採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