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奇妙的爬行教學反思

奇妙的爬行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篇一:奇妙的爬行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爬行動物的特點,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的想象並進行創作。大自然界當中的爬行動物各式各樣,所以二年級的孩子對此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觀察,回憶,來再現爬行動物的“奇妙”之處,難點是如何去以繪畫的形式表現爬行。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爬行的動物了解的不是很多,因此,在上課之前我準備了充足的欣賞材料,使學生有了一個充足的空間去了解和欣賞“爬行”的世界,並且從爬行的世界當中去感受當中的奇妙之處。在教學環節中,我充分利用“班班通”創設情景,放音樂,看課件等。通過引導(教師也學着一種動物爬行展演),再讓學生自己扮演一隻自己喜歡的爬行的動物,感受爬行,並且尋找自己的爬行路線,想象自己的爬行環境。在此項活動中,讓學生與昆蟲換位,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動物的爬行的感覺,為下一步作畫進行了一定的鋪設。同時誘導學生不要傷害這些可愛的小動物。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動物的爬行,我在下一步展示了各種動物的爬行圖片,學生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個個都瞪大了眼睛去觀察,並且發出了很大的讚歎之聲,可以看出學生對動物的了解不是很多,所以產生了驚訝,並且產生了議論。所以在欣賞過程中,學生思維靈活。接着引導學生如何把小動物奮力向前爬行的的樣子畫出來。

  通過課件展示學生再觀察,教師示範等手段,學生在作畫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非常專註,畫出的作品令我滿意,各具特點。結束之前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展示學生作品,通過自評、同學評、老師評,同學們的臉上露出笑容,都感到自己有成功之感。

  篇二:奇妙的爬行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爬行動物的特點,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想象、創作,並充滿畫面作畫。這一節課,我感受很深。以前,每當看到孩子們出色地完成繪畫內容時,我都覺得很欣慰,覺得教學達到了預期效果。可細想來,課改后,自己的課還不能夠讓孩子得到更充分的發展。那麼,究竟該怎麼做呢?在一節課上,我先用錄像片將孩子們帶入昆蟲的世界,讓他們認識、觀察各種各樣美麗的昆蟲,再讓他們表演各種昆蟲的姿態,然後欣賞范圖,最後把自己的認識進行誇張想象之後畫下來。孩子們通過觀察、表演、欣賞,很快進入狀態,畫得很好。有的畫蝴蝶在跳舞,有的畫瓢蟲在做操,有的畫螳螂在決鬥……而且昆蟲的花紋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誇張。

  看到孩子們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發揮,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時也問自己:是否還能引導他們再發展?有一些孩子畫得很快,完成之後問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紙等等,我同意了,然後繼續指導還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沒想到過了一會,一個孩子拿着一隻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蟲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蟲!"看着這隻用橡皮泥製作的藍底黃點的七星瓢蟲,我眼前一亮!呀,多麼大膽的做法!我表揚了他。過了一會,又有孩子站起來說:"老師,你看!我也做了一隻!"我一看,原來是用彩紙折成的一隻蜻蜓!緊接着,又有好幾個孩子紛紛舉起自己用各種方法製作的昆蟲,得意地看着我。

  我的心為之一怔!同樣是表現昆蟲,我們備課時想到的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導學生繪畫,而孩子卻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改變色彩、進行造型上的誇張!這不就是發展嗎!同一個題材,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觀察和想象,用平面和立體等不同手段來表現,不僅畫一畫,還可以做一做。在做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繪畫更多,孩子們可以自己動腦筋解決,也可以與小組裡的夥伴一起討論、交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鍛煉了人際交往的能力。這樣,同樣的一節課,孩子們不就能獲得更多方面的發展嗎?

  現代教育提倡對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美術課也不只是單純的"畫畫課"。教師在課堂中除了要關注學生美術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情況,使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裡得到更大的發展。

  篇三:奇妙的爬行教學反思

  看完朱老師的案例后,第一,最大的感慨是課堂設計時應先從本年齡階段的特點出發,第二,感受到先動腦再動手。

  一、順應年齡階段特點設計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2——4)歲時繪畫是促進手、腿、腦機能的發展,主要是鍛煉孩子們的生理特點。(4——6)歲時象徵期這個時候的繪畫有一定的目的與內容,這時期的繪畫表現形式很獨特,這時期他們在表達對生活的認識,表達着他們的情緒,他們繪畫很抽象,這個時期教師要及時與他們交流,才知道他們畫的是什麼。(5——11)高峰期這個階段是最能表現兒童的情感,表達兒童對世界看法的黃金時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繪畫興趣濃厚作品也具有表現力。兒童的這一時期時間比較長,要不斷的引導兒童觀察生活,留心生活的細節,通過年齡階段的不斷成長來吩咐表現繪畫技能與手法,讓每個人都能發揮鮮明的個性,與繪畫的不拘一格,標新立異。轉折期(11——13)兒童到了這個年齡階段,會認為自己畫的不想,不敢像以前那樣 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而是猶猶豫豫,努力追求形似。這階段的孩子有了寫實的傾向,也注意到比例大小,結構透視,但畫出來的作品反而沒有了情趣,這個階段是是“眼高手低”的階段,這給階段也是高危期,如果引導不好會讓學生失去繪畫興趣。

  所以我們也應學習朱老師的課堂設計,設計時要遵循學生的生理特點,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設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動腦再動手

  朱老師在設計課時,明顯的感覺到朱老師是一個用腦的教師,第一點教學生看大自然的圖片繪畫出鉛筆稿的形象,這給環節為以後學習素描i、速寫等一些深入的繪畫學習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點將剪好的形象貼在白紙上,讓學生通過比較繪畫,以往我在教學生時總是說看這個物體跟紙的最上的邊緣有一個手的寬度,這個物體有多大呢就是你手掌那麼大……這樣里嗦說了一堆,學生還有的沒聽明白,又要重說一遍,當我看到這個環節的時候,心裡很幸福,終於找到好辦法了,這樣通過簡單的鮮明比較,學生們就能自己掌握物體與畫面的比例空間關係。

  以上是我從朱老師的案例中學習到的,我相信我這樣不斷電的學習下去,彷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滴水終可以穿石。



奇妙的爬行教學反思 標籤:愛德華的奇妙之旅 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