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設計的本節課主要體現以下特點:1.在教學目標上——全面、明確,可操作性強。2.在學習內容處理上——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3.在組織教學策略上——注意情境與活動教學。4.靈活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體現大信息量與高效率。
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導入新課的活動中,我沒有從零開始,而是先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已經認識的圖形。這樣就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接着我創設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摸一摸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然後我又通過引導學生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異同,深化了對兩類圖形特徵的認識,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感知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和“體”與“面”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特別是通過讓學生充分參與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初步學會了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體”與“面”關係的基礎上,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找出怎樣利用物體來描出平面圖形的策略,既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層次性,又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圖形特徵的認識。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最後我通過練習,出示一些交通標誌,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能在什麼地方看得到,表示什麼意思,從而有機滲透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的教育,這樣更能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育人的價值,使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達到過程性目標的評價不夠。
篇二: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中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了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備課時,我借鑒教參,查閱優秀教案,上網搜集資料,設計了一堂開放、活潑、符合新課標精神的課,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貼一貼、看一看、說一說、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但是沒想到上課伊始,當我讓小組同學拿出我課前讓他們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的實物時,孩子們興奮的玩了起來,有的球甚至滾到了地下,我費了好大的勁才讓孩子們安靜下來,接着分組討論、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等的特徵時,孩子們用小手摸了,但是不會用完整的語言來描述,後面還算順利,好歹把這節課上下來了,但是回想起來,這兩天一直很鬱悶,沒想到第一次遇到課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覺得導致這堂課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年齡小,人數多(有41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實物的誘惑,結果導致出現了預想不到的難以掌控的情形。
2、課前要加強小組合作的意識,互幫互助的意識,別捨不得把自己帶來的長方體、正方體等實物拿出來放在一起分類,搭一搭,這樣也許就不會出現小朋友們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4、評價手段不夠豐富,評價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5、問題的設計要科學,語言要兒童化,比如:“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身邊的實物,它們的形狀各是怎樣的?”,可以換一種提法:“請小朋友想一想我們家裡的一些物體,它們的形狀各是怎樣的?”
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時使學生對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
今後努力的方向:
“課堂紀律管理”和“教學評價的豐富”“課堂提問的設計”是我目前存在的幾大問題,我會進一步努力,爭取獲得更大的收穫!
篇三: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於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徵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一滾,看發現什麼?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5)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