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篇一: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雖然在乘法筆算的順序和數位的對齊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礎,但計算作為最根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應該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所以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同時培養學生用“舊知”解決“新知”的學習方法及善於思考的學習品質,養成認真計算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難點是理解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本節課在設計時考慮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着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再創造’”。即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自己去探究、去尋找正確的方法。這本節課中,在學習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時,通過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學習的思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真正自己領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組織學生創新,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介紹不同的計算方法。如“請在四人小組裡說說你的算法,也聽聽別人的算法!”“誰願意與同學們分享你的計算方法?”“在這些算法中,你比較欣賞哪一種算法?”等等,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吸收,學會欣賞,學會評價。

  2、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新課標指出:筆算教學不應僅限於豎式計算,應鼓勵學生探索和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道計算問題,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存在着差異,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和解題策略,這正是學生具有的不同個性的體現。在本節課教學24×12時,放手學生試算,學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有根據口算的方法來計算的;有把因數拆成兩個一位數,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計算的;有直接列豎式進行計算的;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解法,進行小組內交流,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間的數學交流。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愉悅,使不同的人學到了不同的數學。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不足之處,老師還不能夠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如在筆算乘法時,教師講得過細。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盡量克服這些不足,力爭課堂教學盡善盡美。

  篇二: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筆算乘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的基礎上學習,為下面繼續學習筆算乘法打下基礎。在教學筆算乘法的第一課時時,我的教學目標是: 1 、理解筆算乘法的算理。 2 、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3 、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上完這節課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一、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前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是只教學例 1 ,就是不進位的筆算乘法,在試教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馬上找出 12 × 3 的筆算方法和算理,這個學習任務對他們來說非常的簡單,沒有什麼學習的難度,為此我把例 2 的內容即個位滿幾十的也放在一起教學,增加這堂課的容量和密度,讓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發現學生還是能夠比較輕鬆地接受的。

  二、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於有筆算加減法的鋪墊,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已經接觸過這樣的豎式,所以我設置學習的過程由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整堂課都由學生自己來介紹筆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師主要是把學生說的方法進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三、體現算法多樣化,並為筆算的計算方法、算理所服務。

  計算 12 × 3 時,我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有的學生運用口算的方法: 2 × 3=6 10 × 3=30 30+6=36 ,有的學生用的是連加的方法: 12+12+12=36 (元),還有的是用筆算的方法。組織學生一一介紹前兩種方法后,最後引出筆算的方法,過程自然、流暢。同時在理解算理時讓學生比較三種方法,說出你有什麼發現,最終得出第一種口算方法與筆算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這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時感受到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篇三: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這個單元 進入筆算除法教學以來,我越來越感到困難。新課標教材例題精簡,新知點濃縮,使學生學得很吃力。課後習題形式靈活,解決問題時所需的計算步驟多,做起來耗時費力。 加之防控甲流放假等 種種原因,教學進度不得不放得很慢很慢,但學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滿意。面對學生的作業,我憂心忡忡:是新課標教材太難了,還是我沒有更好地把握新課標教材的編排意圖,抑或是我沒能正確了解學生,沒有找准新知的切入點,使教學陷入被動?

  除法的學習由口算過渡到筆算,在三年級學生已經接觸到了,不過所認識的都是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學生基本上明白了要怎樣去操作,但是到了四年級學生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這個階段,他們往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惑,要麼商試大了,要麼商試小了。

  經過這幾天的實踐與反思,我覺得 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一是由於自己過於“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學生有好的試商、調商的方法,而沒有及時地讓學生展示、總結。通過這單元《筆算除法》的教學,使我意識到,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工具,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靈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內容上進行適當的增、改。把一些有聯繫的算式放在一節課上進行,讓學生嘗試,經過探究,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這樣再經過練習鞏固幾種方法,掌握方法,在鞏固中選擇最優的方法。 二是我在教學時對學生原有知識狀況了解不夠,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不夠。學生對於筆算除法的算理易於理解,要想正確計算,還需要在大量的練習中熟練把握,而那些學習處於中、下等水平的學生,學起來尤其吃力。而我在教學時 又想着趕時間,趕進度,對這部分內容 沒有及時鞏固加深。三是 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欠火候。當學生的反饋展示出來后,學生的評價總不能到點子上去,我想着要引導學生更好的說明白,但是總感覺力不從心,似乎學生聽不懂我的話。同時,在上課過程中,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練,表達也不夠明確,因此造成學生不能很好的領會我的意思,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這是個大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完善,完善自己的課堂用語,能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計算課的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計算的方法,又要設計新穎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反思,這樣才能讓我們不斷成長。



筆算乘法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