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蘇幕遮教學反思

蘇幕遮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篇一:蘇幕遮教學反思

  這次很榮幸能參加青年教師高效課堂大獎賽決賽,這次比賽流程分為五分鐘說課和二十分鐘空堂上課。在課堂上我遵循學習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 運用 “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鑒賞方法 鑒賞周邦彥的《蘇幕遮》,從而進一步 提高 學生的 古典詩詞鑒賞能力。

  由於對這種比賽方式不太適應,加上評委老師都是專家,我的壓力挺大的,所以在備課時很有點緊張,上課時也沒有完全放開,上課時教學思路不太清晰,教態也沒有平時上課自然,甚是遺憾。不足之處總結如下:

  沒有製作課件和運用影音設備創造課堂氛圍, 導致朗讀環節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我這是一堂傳統的品讀課,主要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步驟和作業布置,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平等,本來是想上一堂樸實的語文品讀課,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動性,由於沒有學生的參與,加上我自己的緊張,結果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品讀詩歌語言環節,我參考其他教案設置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本首詞內容和情感的鑒賞,現在看來那幾個問題的難度不大,沒有質量,以後還是要自己深挖教材內涵,設計好每個程序。

  我對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一直不太滿意,教學基本功還有待提高。此後一定努力提升文學素養。 爭取上好每一課。

  篇二:蘇幕遮教學反思

  教材教什麼,怎麼教,應該算是語 文老師的職業終極問題了。我相信沒有標準、完美的答案。套用句俗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學習提高。今天張教授、周老師真真實實把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目標展示了出來。許多問題我們在每天的教學中不是沒意識到,只是沒有去深想,沒有去總結,更沒有從理論上研究分析。聽完講座我反思了最近的教學,錄下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節和大家討論,真誠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導。

  《蘇幕遮》是高中新課改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詩歌之部·第三單元 ---- 因聲求氣 吟詠詩韻》的一首詞。這已經是本單元第五首講讀課文。詩歌朗讀的幾個要點、步驟學生已基本掌握。

  一、導入 春天來了,萬物萌發,校園裡也開滿了海棠花、櫻花、迎春花……甚至不用走出校園在同學們的周記里我就已經看到了那絢爛的春景。再過一些日子池塘里的荷花也會傲然開放,到時同學們一定要大展拳腳好好露幾手哦。其實鮮花美景引發我們的情思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是古今相同的。有“詞中老杜”之稱的北宋着名詞人周邦彥就寫過一首吟詠荷的詞《蘇幕遮》,廣為流傳。今和大家一起來感受它。

  二、初讀正音 同學默讀這首詞,注意讀音,停頓、節奏。同學放聲齊讀這首詞,注意讀音,停頓、節奏。讀音和節奏上不正確的老師做指導。

  三、再讀解意 同學對照註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有疑問舉手提出。(本來這個環節我只想讓學生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意思即可。然後再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詞中寫景的優美意境和對寫法寫思鄉之情。但結果學生在理解詩意時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正是我想和同學分分享的地方,於是我就臨時調整了教學計劃,就讓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完成了賞析,下面的內容就是我調整后的實際教學情況。這也算是預設和生成的一個小課例吧。)

  篇三:蘇幕遮教學反思

  周二上午,和六(5)班這群多愁善感的孩子們一同經歷了《蘇幕遮》的課堂六十分,儘管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但留給我的卻是一種異樣的感覺。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當時還是懵懵懂懂。這幾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於“挑刺”的馮老師交流,漸漸明白這種異樣的感覺緣於自己的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學習狀況的脫節,緣於自己的課堂引導不到位。

  還記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節課,於是就在第一節課來到教室準備和孩子們聯絡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個個能說會道早有見識,也聽陳老師說起他們已接觸過詞,但總認為是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孩子們很熱情,一下子就熟絡了。為了摸清他們學詞的起點,我就在角落裡找了個不太聲響的男生來讀這首詞(這首詞已提前一晚發下了)。這一讀,不僅讀出了詞的節奏和韻味,也讀出了詞人的情感;這一讀,也把我給讀驚了:試教了好幾次,孩子們學詞都是原生狀態——處於零起點的,初讀時沒一個孩子能讀到這個層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請了幾位來讀,結果讓我不得不相信。只記得當時笑着說:“孩子們,你們都讀到這份上了,那下節課我就沒什麼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開始為自己不早點和孩子們接觸而後悔,也為接下來足足六十分鐘的課而擔心。誦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貫穿各個環節,從“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韻味”直至“讀出情感”、“讀出意蘊”,在層層深入中讀透詞心,可孩子們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該怎麼調整教學預設呢?混混沌沌地過了十多分鐘,也理不出個頭緒來,就走上講台,準備將教學進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課伊始,孩子們在初讀時就掀起了教學的高潮,不但讀得有滋有味,還聲情並茂。那個女孩邊讀邊做手勢,到後來情不自禁地閉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詞的意境里。也許是被孩子們那投入的樣子給蒙住了,初讀環節就草草收場。現在想來,正如老師所說,可用自己預設的“字正腔圓”的要求來指導,這樣他們可能會靜下心來好好讀這首詞。另外,指名讀時那個女孩語調偏上揚,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讀就沒說,想通過自己的范讀來感染他們,但從後來的誦讀來看,孩子們的語調都偏上揚。可見,該及時引導。

  在“讀懂詞意”和“讀出詞情”環節中,功底深厚的孩子們侃侃而談,大量引用相關詩詞來助讀,尤其是對於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誦,時不時地引用。從課堂來看,孩子們讀得很投入,說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詞的意境了呢?我覺得未必,因為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積累的詩詞,而不是真正地潛心入境來理解這首詞的意蘊,這也是自己引導不到位造成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而這點點滴滴的遺憾讓我學會思索。



蘇幕遮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