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 20 以內退位減法,一是十幾減幾需要退位的減法,簡稱 20 以內的退位減法;二是用 20 以內退位減法和以前學過的進位加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即 “ 用數學 ” 。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並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切實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利用教材提供的許多教學資源編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吸引學生想得出結果,然後引出計算。這樣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同時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如加減法的含義、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等,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自己的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習知識。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我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處理好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充分展示每個人的學習潛能。

  採取靈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計算練習的效果。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在教學時,啟發學生獨立觀察發現,主動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根據問題自己搜集信息和數據,進行探索解答;最後交流成果,完善答案。從這一完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作用,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篇二: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嘗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 有趣的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這一節課時,採用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比較成功。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會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我又長高了》教學反思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後來我還是決定讓學生實際測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測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孩子們:“第一節課我們去測量了身高,同學們測量后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己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着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後,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厘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測量出教師有多高?”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緻,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測量起來。些談話導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學生沉浸在自己長高的喜悅中,願意了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成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彙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測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學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厘米”為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測量得慢是因為‘厘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如果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成功的一點。

  整節課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理不夠細緻,如果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小小養殖場》的教學反思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春遊情境,一統全課。課的一開始,就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春遊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知識的輕鬆獲取。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有目的加以引導觀察,從養殖場主題圖中所提供信息,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以更好的發揮教材的作用。充滿童趣的內容,引起學生的高度感知,數一數誰多誰少,教給學生直覺思維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維的一次熱身,這樣由淺入深的思維訓練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課上應放手讓不同的學生說,讓學生有不同的說法,教師只需適當引導。新內容“少得多”的獲得,是在對前一部分知識的應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師有效的提問:為什麼不選76人而選12人呢?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火花,與疑難處茅塞頓開,“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迹,水到渠成,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更勝一籌。數學課同樣肩負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的適時一問,教育學生尊敬老人,禮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滲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數字形象化,生活化,變得栩栩如生,這樣的設計正是學生所喜歡的,富有人文氣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出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加深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傳統教學中小結是教師的拿手戲,本課中,我放手讓學生進行充分體現自我主體作用的小結,學生真正成為一堂課的探索者,發現者,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學生學習了知識,陶冶了情操,課已盡而味無窮。

  《圓的認識》教后反思

  一、從感興趣話題引入,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認為,當學生的學習材料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時,他會主動與它接近,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方法對其進行再創造。愛玩玩具是小學生的天性,我從學生喜歡玩玩具、做玩具這一特點引出,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和研究,獲得親身的體驗。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有關圓的實例,並且還要求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答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靈活處理教材,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

  “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學生手中有了圓規,多少都有一些畫圓的實踐。不能把學生已有的畫圓的技能都看成空白。故我在課一開始就讓學生畫圓,事實也說明,雖沒有老師強調的一二三點,但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地畫出來。然後通過引導學生歸納畫圓過程中的注意點,進一步學會用圓規畫圓,掌握畫圓的方法。這些發現都是學生動手實踐探索出來的收穫,學生通過感知便能知道,不再需要老師的畫圖三步曲了。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標籤:一年級 小學數學教師五項修鍊 語文教學 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