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情懷教書
——參加2015年歷史教育學術年會有感
很喜歡陶淵明的一句話,"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作為一名青島二中分校的新教師,處在教育變革的前沿,總是不時地接觸到新鮮的教育教學理論,感到自己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因為所處的環境而有所進益。感謝學校的支持,10月30日,我有幸到太原十二中參加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2015年年會。本次年會我全程都非常認真的參與其中,收穫很大,這些課雕琢完美,各有千秋,帶給我對教育教學更深刻的思考。
一、做一名感情充沛,熱愛祖國,充滿教育情懷的老師
在進行聽課的時候,我總會感慨這些主講老師身上帶有的自信、優雅和高遠的氣質。如葉德元老師在講《風雲兒女》時對中國人抗爭場景生情並茂的描述喚起了我們對先烈的緬懷和崇敬,白玉老師在講《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時溫文爾雅的語調讓我們彷彿感受到鄧小平在穩穩地掌握者改革開放的航向,張子琴老師講《美國聯邦政體的確立》,棄聯邦不講,而是結合邦聯闡述美國的建國精神,境界高遠,極有勇氣。通過他們的課,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自信和昂揚的精神氛圍,我認為,老師帶來的課堂氣質,會潛移默化幫助學生體驗歷史的生動。教師的這種氣質,就是教育的情懷。正如葉老師在博客中所說的,"愛我的生活,愛我的家人,愛我的工作!珍惜,銘記,直到永遠…",對教育懷有熱情,充滿教育的情懷,全力以赴認真工作,就會感動別人。
二、具有自主意識,注意材料的搜集選取和靈活運用
可以說,每一位參賽老師的課都令我耳目一新,基本沒有我看過的材料。正如華南師大黃牧航教授所說,教師要有主體意識,認識到自己是課程的主人,不隨便使用別人的課件材料,在葉老師的課剛開始的時候我就被震撼了,原因是陸綺芬的一張"良民證".先不說這則材料的選取需要多少閱讀量,這則材料的運用就足見教師的功力,葉老師結合人物動作、心理等細節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帶動學生想象:黃舊的不僅是歷史的顏色,還能想到她緊張地攥着它的時候因為緊張而留下的汗漬。朗誦一般的講授,聽來就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接近歷史的痛苦。有些老師聽到這裡都在抹眼淚。我們的講授課沒錯,錯的是沒有情懷的平鋪直敘,沒有材料的課本內容的複述,當講授真的貼近學生的心靈,當材料真的非常典型,它會顯示出巨大的魔力!我們的課堂,缺的不是學生的活動,而是學生的心靈參與。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平時細心搜集資料,喚醒學習過程中的情感。
三、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在課堂上做到和學生的心靈溝通
我們作為教師,不只是教書就夠的,還要教會學生做人,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引領,讓歷史課不只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要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從歷史中感受到震撼、心靈受到蕩滌。葉老師是四川教師,所以結合四川實際的抗戰歷史,用到了川軍抗戰的例子,而自製的死字旗更是極具震撼力。葉老師還立足於授課班級是太原學生,擴展講到了太行山八路軍抗戰,貼切自然,特別是引用8000人抗戰自殺的案例,在山西學生心中的震撼力可想而知。加上對太行山八路軍抗戰紀念館的介紹,學生怎能不產生對歷史探究的慾望?寥寥數語,足見功力,也讓學生感知到歷史的冰冷和熱度。還有耿學良老師的《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用到畫像磚、《說文解字》、清明上河圖、甚至是耳熟能詳的《鄭人買履》來說明中國古代商業發展過程,多樣而又生動,學生看了很感興趣,真正體會到我們商業發展的優良歷史。再如白玉老師的課件,幾乎每幾張就有從一本新書中找到的材料,論證有力,故事真實,學生總會產生快樂的笑聲,得出改革開放順應時代的結論,這不就是我們的一些歷史課該有的樣子嗎?
我想起吳非先生在他的《不跪着教書》中說的那句話,"一位合格的教師,就是一盞燈,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夠長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時刻想到,你的工作是無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種幸福,不要簡單地把你的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會議很快就結束了,但相信,它給我帶來的體會與經驗值得我不斷反思。學習之路永遠不會止歇,帶着情懷教書,我一直在路上!
歷史教研組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