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別聽學校的讀後感(一)
班級:12法11 學號:12031045 姓名:顧佳惠
我比較喜歡看一些觀點或者課本比較突出鮮明,或者說能給我帶來思考的書籍,例如這本書——《學習,別聽學校的》。我讀這本書純粹是被這本書雷人的書名所吸引,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太過於激進,太過於絕對。我想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必定有他的認識,他的閱歷作為陳述這本書理論的基礎,因此我先聽聽他對於學校的教育的看法?在說他的看法之前,我來澄清下我們大多數人的看法,便是,學校教育是我們學生學習教育的一個必要的場所,千百年來都是如此,學校教育在我們的一生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這本書還有一個我喜歡的優點那就是只有126頁,我隨便花個把小時趴在床上就可以看完,不像以前那麼多,那麼乏味,看到最後基本就不想看的那種。況且最近忙着辯論賽的事情,因此也有點投機取巧了。
我也不知道在哪裡看到有一個這麼一個故事,就是說一個家長在去領6年紀畢業成績單的時候,懷着一個忐忑不安的心情在聽老師說評省優秀三好生以及其他優秀的學生這些時候。一開始我以為她是害怕老師說她的孩子沒有評到這些獎狀,後來發現我錯了。這位家長當老師沒有讀到她的孩子沒有在這些好同學名單裡面的時候她大大的送了一口氣。我很奇怪為什麼,後來他慢慢一直陳述自己的觀點,就是她害怕她的孩子被評到這些優秀的,她害怕孩子會一直擔負著這些優秀,不允許出錯或者說自認為不能出錯,一直壓抑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所以我覺得,學校教育在某方面做的不夠人性化。且看這《學習,別聽學校的》怎麼說的吧。
書中有個觀點那是“學習與遊戲”,它的 意思是說為了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要讓孩子遊戲般的學到東西。要使得學習過程重新成為一種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經歷,而且要為孩子創造成功的經歷。學習是遊戲,而遊戲同時也是學習。學習應該是快樂的,讓學生樂此不疲的,但隨便一些學生,有幾個是願意自覺主動學習的。太多的條條框框,太多的要求,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也磨滅了孩子的一點點的學習興趣。老師累,學生苦。包括我在內,老師一直提倡興趣興趣,真正老師能放開讓我遵循我們自己的興趣的又有幾個?在初中課堂上,開個小差就吃不了兜着走了,更別說是看自己感興趣的小說,文章了。興趣是天生的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嗎?更多的是抵制情緒。上到了大學,大部分並不是說繼續學習這個理念,而是大學裡面可以輕鬆了,可以自由了,不需要學習了,可以翹課了,沒人管了等等等,更多的學生就像是只被關在鳥籠中的鳥,在大學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在我看來,要想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就是實行鼓勵,表揚,是學生獲得成功,從來加大興趣的力度,更大力度的興趣使自己不由自主的投入更大的學習精力,張揚了學習哦的熱情。我們也可以不妨試一下,或者做個試驗,一個學生在得到老師的表揚以後,自然而然有個像老師靠攏的感情傾向,有了這個感情傾向之後,學生對於進入課堂狀態就快,對於老師的話語在內心中就能夠產生一種親和力。因此我覺得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進行一種表揚,我覺得這堂課,他們會聽的比沒有表揚的時候認真。
比爾主張 “適時合作、討論”、“深入淺出、簡化知識”、“孩子教孩子”、“非教育者到學校”等等。肯比爾也主張,孩子應該走出去,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是一致的。但如今,在安全第一的情況下,孩子一年一度的春遊也成了奢望。趙德成教授曾講了小雞學飛的故事,其實,有時並不是小雞不想飛,而是小雞被縛的太重。現在的老師替學生做的太多,大人往往忘記對於孩子對他們周圍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幫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我們應該思考這樣一句話“人們越是阻礙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學習並練習他所學到的東西,這個孩子在他的環境里就越顯得‘不健全’”。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阻礙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學習的太多了,所有的學校、班級都普遍存在,從這一點上,教學課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確是很多的。
“沒有自由就沒有知識”這句話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句真理。教師一定要還給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讓他們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學校整體來說真的是不自由的,學校不可能讓全體學生那樣地自由,班級授課制自創辦之日起,其實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所以,如果我們一味相信學校,孩子將會忘記自由,忘記了自由,就會把自己的人性忘記,就會做出許多極端的事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的模仿能力其實很強,老師家長們怎麼做,他也就模仿着怎麼做。因此想要讓學生自己能夠“豐衣足食”,關鍵還是要傳授學生方法: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這才是將來學生走向社會真正應該掌握的本領,而不是靠幾張紙和紅紅綠綠的分數。事實上,在一定的程度,儘管國家和學校都在倡導素質教育和減負,但有不少教師和家長還是以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而這樣的觀念勢必產生老師累,家長也累,而學生更苦的情況。其實,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學會放下,老師和家長要做的是“顧問”,而不是“監工”。
學習別聽學校的讀後感(二)
開學時我就從網上搜索有哪些教育名著,看到書名叫《學習 別聽學校的》,當時就被子這雷人的書名所吸引,第一感覺就是過於偏激。但是仔細翻閱這本書可以發現這樣的提法,對於學校制度下傳統的、保守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是有一定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我認為有其獨特之處。
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孩子的一生髮展密不可分。這全書重點論述孩子早期教育,書中的一些經典言論,很讓我受益,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1、 學習,只有在不依循大腦的工作方式時,才是枯燥無聊、索然無味、令人氣餒的,可惜的是,學校里情況往往如此。也就是說,當人們把孩子當作無知的生物對待,重要的事兒或者不讓他們沾邊,或者必須簡易化。這就是“扼殺”了小生物們巨大的能力。
2、人們越是阻礙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學習並練習他所學到的東西,這個孩子在他的環境里就越顯得“不健全”。換句話說,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這些事要從孩子身邊的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扣紐扣,讓孩子自己穿衣,做自己能做的事,嘗試着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
這本書還談到孩子在家,在家裡我們作為家長如何才能讓孩子長久的出色地學習,怎樣才能使他們的發展不受抑制?本書的重點論述:
1.學習的不期而至
簡單的說,孩子到了一個年齡段時他自然的就學會這年齡段的本領,最多有孩子來的早點,有的孩子來的晚點。例如:坐、爬、走、抓、母語等,所以學習在最初階段正如呼吸或者消化一樣自然。
2.成效檢驗自在其中
我們不能認為孩子沒有能力,而應該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而當孩子學習做什麼事情時,我們什麼都不需要說,因為“成功因素”自在其中。
3.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
我們平時髦言談舉止,孩子慢慢地都會加以模仿,而且不只是在模仿我們顯而易見的東西,他們同樣也模仿那些我們根本沒有在意的東西。
所以我們作為老師、家長的言談舉止也顯得尤其重要,假如一個家庭里,爸爸媽媽很喜歡讀書寫作,那麼孩子也自然而然的會模仿他們,最初的閱讀能力便開始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