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親見學校的
廚房革命之二
蒸飯用高爐
(1958年秋)
學校規模大,人多,煮飯也是個大問題。
過去,學校的廚房裡,都是準備三口大鐵鍋用來蒸飯。大鐵鍋放在灶膛上,與灶台般平而且密合,鍋里放滿水,上邊放一塊底板,底板上放飯架,一層一層疊上去,一口鍋上面蒸好幾層飯架,飯架頂上加一個大木蓋。然後,在灶膛燒火,煮水,汽化,蒸飯。這樣的缺點是蒸飯量較小,一般只能蒸七八層,層數太多了,飯蒸不熟,層數少了,要增加鐵鍋、灶台等一系列設備。
隨着“大躍進”腳步的到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於是,有人從煉鐵高爐得到啟發,提出用高爐蒸汽蒸飯。
用蒸汽蒸飯,道理和原來是一樣的,就是把水煮開、汽化,用來蒸飯。只是,這個高爐在哪兒建,怎麼建,蒸汽怎麼送,等等問題需要解決。學校的領導和後勤部門的幹部、工人商量之後,決定把高爐建在生活區南舍旁邊,因為只有在那兒新砌高爐試一試,才不至於影響師生們的日常生活。
幾天後,泥水師傅在南舍東側砌了一個高爐灶台。灶台中央放下一口大鐵鍋,圍着鐵鍋往上用磚砌成一個圓筒,上邊用鐵皮打一個鍋形的蓋倒扣回去,再用水泥封住,蓋頂有兩個孔,旁邊一個用來注水,中間一個用來出蒸汽,圓筒外層塗了一層水泥。這樣,一座高爐灶台就算完成了。
又過了幾天的一個上午,學校試用高爐灶台蒸飯。先用一根洋鐵皮打造的管子,把蒸汽從高爐里引出,穿牆引進膳廳的一角。那裡用水泥鋪了一塊平整的地板,砌成兩個四方的槽,蒸汽經管子引進槽里。當大火把高爐里的水煮開以後,的確看見很濃的蒸汽從管子里衝到蒸飯槽里來。人們都覺得有希望。於是,往蒸飯槽上疊放飯架。一個蒸飯槽疊放了十二三層飯架,然後加蓋,等待把飯蒸熟。
灶台那邊繼續燒火,蒸汽不斷衝到蒸飯槽里。過了好久,飯架四周都有蒸汽冒出。約莫過了兩三個小時,按平常時間,那飯應該蒸熟了。工人們揭開飯架蓋,一股濃濃的蒸汽升起。工人們把飯架抬下來,準備學生開飯。抬了五六架以後,他們發現飯不太熟,越往下越覺得有問題。這可急壞了廚房工人和膳食組,他們一邊忙向領導彙報,一方面把飯架蓋重新蓋回去,想加大火力再蒸一會兒。
但是,下課了,學生們來吃飯了。學校領導趕來給同學們作解釋,同學們很理解,都圍在膳廳里看新鮮。又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再把飯架抬下來開飯。然而,大部分同學還是反映飯不熟,不能吃。學校領導也一時拿不出更好的辦法,只得動用煮菜的大鍋,臨時把同學的夾生飯倒下去煮。有的同學實在熬不住,就自己跑到街上去吃飯店了。
下午,廚房工人不敢再用高爐蒸飯。學校領導和師傅們對着高爐仔細端詳,想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想來想去還是不行。一些老師看過之後說:“這高爐不能用。爐里的水煮開了變成蒸汽,壓力很大,弄不好要爆炸的,太危險了!”
蒸飯改用高爐的嘗試失敗了。此後,這個高爐就廢棄了。廚房工人蒸飯時,仍然用老辦法。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分析,顯然這種嘗試是缺乏足夠的科學根據的,更不用說沒有經過論證。但是,在那個年代,類似的情形可並不少見。幸好,等到後來燃料改為煤炭以後,老辦法卻發揮了新效益。這是后話了。
附記:八十年代後期,我縣各校推行“鍋爐+飯櫃+飯盒”的蒸飯技術。鍋爐、飯櫃都是經過國家檢驗的合格產品,鍋爐、飯櫃都配有壓力表和控制閥門,安全可靠。回想當年學校的蒸飯改革,膽子也實在太大了。所幸沒有發生事故,真是謝天謝地!
2010-12-9